□本报记者 郑灵巧□
血吸虫病随暖北移
2001年以来,中国CDC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周晓农研究员开展了气候变暖对血吸虫病传播影响的系列研究。
周晓农说,血吸虫病的中间宿主为钉螺。我国大陆钉螺分布地区的1月平均气温都在0℃以上。钉螺的生存主要取决于温度、光线、雨量、湿度和植被等因素的变化。如果我国北方地区极端最低温度普遍上升,钉螺向北方扩散的可能性将明显增加,而原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流行范围和流行程度也将相应扩大和加重。
据介绍,周晓农带领课题组通过构建全国不同地区血吸虫病气候—传播模型进行了分析预测。以2030年和2050年我国平均气温将分别上升1.7℃和2.2℃为依据,届时我国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将明显北移,潜在流行区面积将达全国总面积的8%,受血吸虫病威胁的人口将增加2100万。他们对气候的估计已经得到研究界的认可。
近年来,有学者从全国733个气象站中选取126个气象站历年1月平均气温和最低平均气温资料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全国冬季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1月最低平均气温和平均气温较1986年前后两个时间段内的平均值分别上升了1.3℃、0.9℃左右,1月最低平均气温-4℃和平均气温0℃的等值线已经向北方移动了1个~2个纬度。
霍乱会兴风作浪
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媒介生物控制室主任刘起勇研究员称,霍乱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显著的水源性疾病之一。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发生霍乱的风险可能会显著增加。
刘起勇说,有研究发现,气候变化对霍乱传播的影响是,水温升高,藻类大量繁殖,高水温下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可以成为霍乱弧菌自然条件下的传染源,不产生毒素的弧菌株和其他弧菌可能会成为频繁的致病因子。
刘起勇介绍,1991年至1994年发生的厄尔尼诺现象使世界各国频发台风、洪涝、高温等灾害,并造成了霍乱特大暴发流行。1991年~1994年每年全球报告发病数分别为594694例、461783例、376845例和384403例, 4年总病例数接近1961年~1990年的发病数总和。4年间,流行范围由36国增加到94国。霍乱主要流行地区由非洲和亚洲为主扩大到美洲,并出现了传播快、病死率高的O139新型霍乱弧菌。
气候变化也会导致其他水源性疾病风险增加。研究发现,气温每增加1℃,儿童感染性腹泻住院率平均上升8%。美国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1971年和1994年的水源性传染病暴发流行,分别有20%和40%与大量的降水有关。
登革热“上山下海”
中国CDC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媒介生物控制室副研究员吴海霞博士称,气温是登革热传播的决定性因素。
吴海霞指出,20世纪70年代,登革热曾被控制在东南亚地区。而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气候变化,登革热在加勒比海地区再次出现,随后侵入巴西、秘鲁、巴拿马、印度等国及非洲,在过去的10年间又扩散到了整个美洲及澳大利亚北部。近15年来,全球每年发病上千万例,死亡年均两万人。气候影响着登革热的传播范围,改变了过去传播的海拔上限:在中美洲达到海拔1240米,在墨西哥达到海拔1700米,在哥伦比亚的安第斯山的2200米处都有发生。
刘起勇说,登革热的传播主要受媒介蚊虫密度影响。登革病毒在蚊虫体内繁殖复制的适宜温度在20℃以上,低于16℃就不繁殖。有研究表明,我国海南省北部地区冬季温度不适于登革热传播。然而,当该省冬季月平均温度升高1℃~2℃时,登革热传播条件就有可能发生根本性改变。按现在的气候变化趋势,到2050年,海南省大部分地区很可能由登革热非地方性流行转变为地方性流行。
无疟区成疟疾流行区
周晓农说,疟疾的分布和传播与气温、降雨量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有学者预测,全球平均气温升高3℃~5℃,疟疾病人数在热带地区将增加两倍,而在温带将超过10倍。估计疟疾病例每年增加5000万~8000万。
我国疟疾流行区主要分布于北纬45°以南的大部分地区。20℃~25℃的气温最适于蚊媒活动。温度的变化可引起蚊子吸血频率的改变。温度升高,蚊子两次吸血的间隔期就会缩短。温度同样影响疟原虫在蚊体内的发育。有按蚊存在但无疟疾发生的地区,主要是温度低限制了疟原虫的孢子增殖。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原先月平均气温低于16℃的无疟区可能变成疟疾流行区。
周晓农说,一项对云南省40个乡1984年~1993年间气象资料和疟疾发病资料的分析结果显示,当温度升高1℃~2℃时,当地微小按蚊地区间日疟传播潜势可增加0.39倍~0.91倍,恶性疟传播潜势可增加0.60倍~1.40倍;当温度上升1℃时,疟疾传播季节可延长约一个月,温度上升2℃时,可延长约两个月。
钩端螺旋体生存区域扩大
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起的钩端螺旋体病,主要因人接触疫水而感染,其动物宿主主要是带菌的鼠和家畜。各种自然因素变化可导致宿主动物迁徙,疫水范围扩大,人们接触疫水的机会增多。
刘起勇介绍,一项针对江西省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特征的研究结果显示,1973年~1998年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与年平均气温之间有一定联系。钩端螺旋体最适宜的生长温度是25℃~28℃,钩端螺旋体病发病高峰期为7月、8月,平均温度为26.9℃~29.8℃。由此提示,气候变暖可扩大钩端螺旋体病流行范围。研究同时发现,年均降雨量与钩端螺旋体病发病率呈正相关。气候变暖、雨水增加都是影响钩端螺旋体病流行的重要因素。因此,气候异常就可能出现疫情暴发。
乙型脑炎明显北移
刘起勇、吴海霞提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流行性乙型脑炎等虫媒疾病明显北移需要引起关注。
据介绍,在我国,淡色库蚊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主要传播媒介。乙脑病毒在蚊体发育时,气温低于20℃就会失去感染能力,26℃~31℃时蚊体内病毒滴度上升,毒力增高,传染力增强。我国乙脑流行区域较广,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有流行,而且近年来不断北移,东北和内蒙古地区也出现了病例报告。而上世纪90年代,一些省市乙型脑炎流行,达到疫苗免疫时代的最高发病人数,发病最多的地区竟在黄河以北。
周晓农也告诉记者,多年来局限于我国江南局部地区的恙虫病,其流行的地理区域也在向北推进。1986年,山东省有流行报告;1989年,天津农村首次发现恙虫病;近年来,东北三省、山西运城也先后发现该病疫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