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警总医院 梁海清
立秋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秋冬进补的习惯,秋季进补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贴秋膘”,又称“引补”或“底补”。武警总医院干部病房二科副主任医师中医学博士罗社文最近就怎样科学进补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秋冬进补在中医学典籍中早有记载,现存最古老的《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食养”的概念;在《伤寒论》中,医圣张仲景写下药食两用的处方达200余个;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首列“食治”专篇,可供食疗的药物有200余种。另外在《内经·灵枢》中“天人相应”的观点,也要求人们顺应四时的气候变化,重视不同季节摄生保养。医典中的食疗方经过千百年来广大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充实、不断丰富,代代相传,形成了中国独有的“药食同源”的养生文化。
进补分为食补和药补两大类。对于一般体质不虚,无明显疾病,仅想增强体质的人来说,应以食补为主。而因病需要药补的人,则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补,切忌自行服用各类滋补药。
秋冬进补的基本原则是虚则补之。首先在秋天气候凉爽时,可先服用一些较为平和的补品,也就是达到“底补”目的。秋季的“底补”是作为进补的先导,为冬季进补做好准备。“底补”宜选用北芪、冬虫夏草、当归、枸杞、党参、红枣、花生米、芡实、山药、龙眼肉、核桃仁、百合、莲子、苡仁等性味平和的滋补品,食品则包括鸡、鸭、鱼、肉、排骨、豆类、蔬菜等。
由于人的体质有阴、阳、虚、实之分,滋补品亦有寒、凉、温、热的区别,所以应在医生指导下,首先明确诊断自己的体质类型,然后再选择合适的滋补品。
阳虚者
多见腰膝冷痛、四肢不温、小便频数、大便溏泄、阳痿早泄等症状。阳虚食补应以羊肉、狗肉、鸽肉、雀肉、胡桃仁、韭菜、海参、泥鳅为主,如当归生姜羊肉汤,对阳气虚的老年人来说尤为适宜。药补可适当选用人参、鹿茸、肉桂等品。
阴虚者
多见虚烦不眠、口苦咽干、午后潮热、颧红、便秘、舌质红少苔等症状。阴虚食补应以鹅肉、鸭肉、鳖、龟、牡蛎肉、藕、银耳、芹菜、菠菜、猪肝、猪肾、芝麻、麦冬等为主,如鸭肉同当归炖服,有补血润肠通便之功。药补可选用补阴药,如生地黄、熟地黄、龟板等,成药可选用大补阴丸、龟龄集、六味地黄丸等。
气虚者
多见体倦乏力、面色苍白、气短喘息、懒言声低、饮食不佳或大便溏泄、舌淡苔薄白等表现。气虚食补可选用山药、鱼类、黄豆、大枣、莲子、桂圆、百合等。药补可选用人参、黄芪、党参、炒白术等,成药可选用人参健脾丸、四君子汤、补中益气丸等。
血虚者
多见头晕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苍白,口、舌、唇、指甲色淡等症状。血虚食补可选用猪肉、鸡肉、龙眼肉、动物肝、猪血、红枣、骨头汤等。补血药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等,成药可选用养血安神丸、天王补心丹。
罗社文特别提醒,秋冬进补并非多多益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判断进补是否合适:一是睡眠情况,如果进补后很兴奋,睡不着觉,就是过了;二是口腔内长疮、咽喉上火疼痛、口内有异味,也是补多了;三是看大便,大便干结或溏泄均是补过的征象。罗社文建议,进补时先从小量开始,根据自己的感觉适量递增,以精力充沛、食欲正常、浑身舒服、不燥不虚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