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对于疲劳早有深刻认识,并把非疾病引起的疲劳分为体力疲劳(力劳)、脑力(包括心理)疲劳(劳心)和性生活疲劳(房劳)。
在生产方式已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的现代社会,重竞争、多变化、无规律、抢时间、高强度的智力运作已成为主要的社会劳动方式。这种劳动方式导致的疲劳,与中医学所谓的劳心类似,却不尽然。但可以肯定的是,心理因素在慢性疲劳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的作用。
我们在调查分析中发现,在多种亚健康状态类别中,与慢性疲劳关系最为密切的是人们的自我评估及期望值。自我评估符合期望值、心理状态好者,疲劳就不严重;反之,就比较严重。因此从另一个角度说,慢性疲劳是一种身心障碍。
美国学者认为,今天的慢性疲劳是把过去的神经衰弱的“旧酒”放到了新瓶里。这一说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正确。因为神经衰弱者虽然多有慢性疲劳的表现,但毕竟慢性疲劳者只有部分症状符合神经衰弱的诊断。而且神经衰弱这一概念已不够准确,人们早已用更准确的概念替代了它。此外,慢性疲劳主要见于文化层次及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白领、骨干、精英等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