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秋兰 韩 璐□
虽然在过去几十年间,人类在癌症治疗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治愈了一些病人,还使一部分病人寿命得以延长,但癌症对人类的危害仍是有增无减。在我国很多省市,癌症已经取代心血管疾病成为居民的首要死因。
癌症可防、可治吗?这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在近日举行的京辽吉黑冀晋渝川抗癌协会联合学术研讨会上,北京肿瘤医院院长、著名肿瘤流行病学专家游伟程教授告诉人们,世界卫生组织《癌症报告》提供的证据表明,多达1/3的癌症是可以预防的。
逾85%癌症是环境因素所致
采取适当手段可阻止或延缓
游伟程教授指出,控制癌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是癌症预防的重点。现在公认引起人类肿瘤发生的因素中,85%以上是包括生活方式在内的环境因素。其中,3%的癌症与饮酒相关,30%的癌症与吸烟相关,4%的癌症与职业暴露相关(如石棉与肺癌及间皮瘤,无机砷与肺癌),3%的癌症与电离辐射(可导致皮肤癌、肺癌、白血病)相关,3%的癌症由生物致病因素导致(如人乳头状瘤病毒可致宫颈癌,乙肝病毒可致肝癌,幽门螺杆菌可致胃癌),35%的癌症与饮食和营养相关,2%~3%的癌症与遗传因素相关。通过降低这些危险因素达到抑制和降低肿瘤的发生是可能的。同时,由于大多数起源于上皮的恶性肿瘤发生是多阶段的过程,某些癌前病变可维持相当长的时间而不进展到早期癌或浸润癌,人们完全可以通过采取适当手段阻滞或延缓肿瘤的发生。
游伟程说,哪些人群应作为肿瘤预防的重点人群,目前仍缺乏了解。肿瘤的发生是一系列危险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许多危险因素与肿瘤发生的直接或间接因果关系仍不十分明确。此外,在相同性别、年龄组的人群中,即使暴露于相同危险因素的人群,发生肿瘤的概率仍有很大差别。如吸烟或被动吸烟在人群中比例高达20%~60%,而肺癌发生仍为小概率事件,说明人类遗传的差异造成对肿瘤的易感性不同。如何区别和明确不同人群的遗传差异,确定高危人群,仍然是肿瘤研究领域的重大课题。
目前,通过预防降低肿瘤发病率已取得初步成效。以宫颈癌为例,随着其病因研究取得的重大突破,宫颈癌已成为全球发病率下降最快的恶性肿瘤。通过采取公共卫生手段进行性教育,降低了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的感染,加上简便的巴氏涂片检测可以敏感地筛查出重度宫颈上皮癌前病变和早期癌,并积极进行治疗,使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下降了78%和79%。随着HPV疫苗的研制成功,宫颈癌将有望成为第一个通过疫苗接种而得到全面控制的人类肿瘤。另外,自乙肝疫苗问世和实施疫苗免疫接种以来,乙肝的自然传播和流行得到了有效遏制,预示着肝癌的发病率将明显下降。
筛查也是早期发现肿瘤、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另一重要手段。例如,宫颈癌的筛查因方法成熟,且又有多种方案可供不同经济发展程度的地区进行选择,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比。上世纪90年代与上世纪70年代相比,我国宫颈癌的死亡率下降了69%,主要归功于筛查措施的实施。另外,乳腺癌虽然仍是女性肿瘤死因第一位的恶性肿瘤,但通过有组织的乳腺普查,如乳腺B超和钼钯检查,早期乳腺癌的检出率已明显增加。
美国癌症发病率每年降0.7%
预防癌症应该成为国家策略
恶性肿瘤造成了巨大的社会负担,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因此,许多国家开始把重点从治疗转向预防,从战略上、政策上、财政上对癌症预防给予支持。
游伟程教授说,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美国肿瘤研究进行了重大战略转移,加强了以预防为目的的基础研究和流行病学研究,通过控烟、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使10种常见恶性肿瘤中的8种发病率持平或下降。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美国的癌症发病率以每年0.7%的速度下降。美国的控烟措施已取得了初步成效,通过提高烟草税、公共场所戒烟宣教和禁烟限制措施,美国成年男性中吸烟人群的比例由60%降至30%,其结果是,肺癌发病率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开始下降,到1998年下降了1.6%。。这对于我国的肿瘤预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据悉,我国已开始逐渐调整卫生策略,在癌症预防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有了大幅增长。
2003年,卫生部发布了《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年)》,明确提出“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强调要控制主要危险因素,特别是控烟、控制感染、倡导合理膳食和科学运动;加强早诊早治,在全国逐步开展宫颈癌的筛查和早诊早治;在农村高发区的高危人群中开展食管癌、胃癌、肝癌及鼻咽癌的筛查及早诊早治;在有条件的城镇社区开展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的筛查及早诊早治。
2005年,卫生部正式启动了中央转移支付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在部分癌症高发地区开展早诊早治的示范工作,宫颈癌、食管癌、肝癌、大肠癌和鼻咽癌已包括在此项目中,项目范围还将扩展到胃癌等病种。自2006年起,以癌症为重点的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在卫生部和科技部的主持下开始实施。2006年,科技部将常见恶性肿瘤的预防、早诊及综合治疗纳入“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
游伟程教授认为,我国政府已加大了癌症防控的力度,但短期内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难下降,因为癌症防控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国家在癌症防控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的投入相比还相差甚远。特别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癌症的防控工作非常薄弱。近20年来,我国农村癌症死亡率的上升趋势明显高于城市,特别是在农村的高发区,癌症的危害尤为严重。中央和地方政府应给予高度重视,通过加强对高危人群的筛查,提高癌症的早诊率和治愈率。同时,应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建立完整、系统的癌症登记监测系统,及时了解肿瘤的发病流行趋势,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尽快遏制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上升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