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5日,在上海浦东新区金光新村的一处民宅里,水管工王师傅意外地发现了主人胡建玲已面目全非的尸体。两年多前,60岁的她突然在“人间蒸发”,但她的“消失”并没有引起周围人的注意。住在对门的邻居只是记得最后见到胡老太时,她曾说起自己心脏不太舒服,想去看病。
被社会遗忘了两年多的胡老太,两年多后以其人生凄凉的终结方式在社会上引发热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显示,自2001年起,我国已正式进入快速老龄化阶段;未来20年,老龄人口的年均增速将超过3%;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人,老龄化水平将达到30%以上。在急剧转型的时代大背景下,我们的社会是否准备好了去应对滚滚而来的银发浪潮,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如何才能得到善待?本期“编辑部沙龙”围绕“老龄化社会中老人的生存状态”主题展开了讨论。
阳和:令人震惊的是,在胡老太消失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竟没有一个人试图去找到她。她的存在与不存在,竟对任何人都无足轻重,包括她的亲人。胡老太的死被媒体报道后,她的亲人以及居委会都出面做了解释。看来,悲剧的发生是一系列巧合的结果。虽说这是一起极其偶然的小概率事件,但与此相关的“空巢老人在家中死亡数天乃至数月无人发觉”、“农村老人被子女嫌弃甚至虐待至死”的报道却屡屡见于报端。我们应当从道德层面、制度层面进行反思。
冰河:改革开放30年来的社会变迁强烈地冲击了我们原先的社会关系。比如在以前,退休人员退休多年,还能得到单位的照顾;现在,一些企业重组甚至倒闭消失了,而社会相应的体制、机制没有建立起来,很多退休老人的生活变得无人过问。可以说,银发浪潮引发的社会问题的严重性还没有引起舆论和媒体的足够关注。也许胡老太的死是个极端例子,但老人群体的孤独无依却是常态。
梦洁:现代社会,亲属之间的相互关切和邻里之间的互助互爱相当缺乏。一户邻居的房门两年没有打开过,为什么就激不起邻居的“探求”欲望呢?同住一个楼层却老死不相往来,这种淡漠的人际关系也是酿成悲剧的原因。俗话说得好,远亲不如近邻。然而,由于频繁的工作变迁、房屋买卖等,很少有人能长期呆在自己的出生地,“老邻居”的概念已经淡出了快节奏的生活。在这种情形下,特别需要社区在照顾独居老人方面发挥作用。
2006年,海南海口市中山街道就为辖区内的孤寡老人安装了爱心门铃,老人如有不适,只需按一下遥控器就能引起左邻右舍或社区工作人员的注意。一些西方国家也试图通过引入义工的理念,来解决“老有所养”的问题。在你年轻时,通过做义工帮助别人;到你老了,就会有其他义工来定期看望、照料你。总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还可以寻求更为有效的方式来为老年群体的晚年生活提供有力支持。
余茜:中国人习惯“居家养老”,希望老后有子女照顾。然而,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四、二、一”家庭模式,使得现行的家庭养老模式发生困难。在“四位老人、一对年轻夫妇以及一个未成年小孩”的家庭结构中,家庭“中坚力量”面临沉重的生活压力和精神负担,照顾老人力不从心。而且,在人口流动频繁的今天,这些家庭“中坚力量”一般都出门在外,这种情况必然导致家庭物质供养、生活照料以及精神安慰等方面严重缺乏。所以说,社会对老人的关怀应该多一点,再多一点。有心理学家支招说,有时儿女的一个电话也能让独居老人心里舒服许多。
冰河:居住环境差、经济地位低、话语权小、社会参与度不高,这些都是影响老人幸福指数的因素。调查显示,84%的老人不会使用手机接发短信,55%的老人不会使用电脑上网,72%的老人不会使用自动取款机提取小额钞票。生活中,因为信息的不对称,很多老人成为骗子的目标。胡老太的死,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提醒政府和社会,要在资源配置、制度设计等方面向老年群体倾斜。但愿胡老太的悲剧不要在我们身边重演。
(本报记者余运西记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