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季羡林的长寿秘诀

2018-12-08 11:38:26浏览:67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7月11日,季羡林突发心脏病,在京逝世,享年98岁。他是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7月11日,季羡林突发心脏病,在京逝世,享年98岁。他是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著名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精通12国语言,他90多岁在医院里写下24万字的《病榻杂记》……这位传奇人物的饮食生活,竟然是那么简单:不挑食,吃得进,拉得出。

  新浪网的视频显示:就在季羡林病逝的前一天,他还在接受一家出版社编辑的采访,对话中就有他的“不挑食”:

  编辑:“季老,您饮食上有什么要求?就是吃东西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季羡林:“没有什么。”

  编辑:“什么都吃,是吧?”

  季羡林:“什么都吃。”

  编辑:“年轻的时候就是这样子,什么都吃,是吧?”

  季羡林:“是。”

  是的,在季羡林看来,“不挑食”是很简单的,有什么吃什么,不挑肥拣瘦,物不分东西,味不分南北,只要适口,便为我所用。他反对“吃鸡蛋不吃蛋黄,吃肉不吃内脏”的挑挑拣拣,认为“这样挑来拣去,没有必要。”他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平常以素食为主,偶尔吃点牛羊肉。据季羡林的弟子、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透露,季羡林生命的最后两个月过得很幸福,因为儿子一直陪在他身边,他的胃口也很好,仍然酷爱吃胡萝卜羊肉馅饺子。

  他说他的长寿秘诀是“三不主义”:“不挑食,不嘀咕,不锻炼”。他的“不锻炼”,当然不是反对体育锻炼,而是反对除了锻炼无事可做的“锻炼主义者”。

  不管走到哪里,季羡林都能适应当地的饮食,中餐、西餐、清真餐,都“吃得进”。烤馒头片,他一见倾心,吃了半个多世纪之后,仍要“将吃馒头片进行到底”!他常和人说,光能吃不能消化,会长一身赘肉;没有胃口,吃东西少,胃里就不舒服;吃点东西就胃痛,身体会虚弱。“胃不和则寝不安”,消化直接影响睡眠质量。他以身示范,在“吃得进”之后,辅之以腿勤、手勤、脑勤,耄耋高龄,仍活跃在学术领域和坚持写作。他尤其看重脑勤,多想有益有用之事,不想入非非,更不疑神疑鬼。季羡林从来不为自己的健康愁眉苦脸。看到有人无病装病、有人无病幻想有病,他就感到特别别扭。

  2007年3月,有人请他题字,季羡林想了想,想到那个民间流传的“老年人健康秘诀”,便挥笔写道:“吃得进,拉得出,睡得着,想得开。”

  季羡林“见什么都有胃口,吃什么都能消化”,这也是他的健康长寿之道。提起老年人的胃肠消化,演员许晴说及季羡林吃花生豆的有趣故事:老爷子偷偷地让我带了花生豆过去,他家人不让他吃,怕不消化。看着季老吃花生豆,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他先是把盘子里的花生豆平铺好,然后从中间开始夹。夹了一圈之后,外围的花生豆很快涌到中间去了。老爷子着急了,就开始用手拈着吃,后来觉得不好意思,又放慢速度夹一粒放到嘴里,嚼几口,停一下,反复几次才咽下,然后喝口茶,又开始夹另一粒。老爷子说,一粒豆,一口茶,润润喉,助消化。

  季羡林把“能吃,还能消化”看得很重,而对那些饮食禁忌却不以为然。有的人这也不敢吃,那也不敢尝;有的人吃苹果要消毒三次,然后削皮,削皮的刀子还要消毒,削了皮的苹果再消一次毒,这时的苹果已经没有味道了。还有一个化学系的教授,吃饭要仔细计算卡路里的数量,再计算维生素多少,吃一顿饭用的数学公式之多等于一次实验。结果每月饭费超过别人几十倍,而人瘦成“一只干巴鸡”。季羡林对此提出疑问:一个人到了这种地步,还有什么人生乐趣呢?

  (北京  单守庆)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戴太阳镜观赏日全食危险

上一篇:

生活因京剧而美丽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