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闵行区某社区的张老伯,参加完同龄好友的追悼会之后,悲痛了数日。几天后,他总觉得自己身上这儿痛、那儿疼,甚至怀疑自己患上了什么重症。经各种医学检查,未发现异常,但仍不能消除他的疑虑。他整日陷入悲哀和恐惧之中,不仅给自己的精神增加了负担,而且还给日常生活蒙上了一层阴影。笔者调查发现,像张老伯这样的“恐病族”还为数不少,大致由以下4种人组合而成。
一是身体素质“自然滑坡”者。人到了中老年,大部分人会出现“生物性衰老”现象,比如劲头不足、容易疲倦、胃口差、皮肤松弛、体重增加等。今年刚满半百的老唐师傅就是这样。他是家里的顶梁柱,起先对自己身体素质渐渐“滑坡”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经常出一些小毛病后才意识到自己的身体“老”了,由此产生了恐病情绪。
二是敏感多虑、好钻牛角尖者。中老年人往往多思善虑,看了某篇医学科普文章,常会联想到自己,有时不免把自己身上的不适症状和书本上讲的来个对号入座。年近六旬的陆阿姨便是如此。陆阿姨平时有点头疼,尽管社区医生多次说“不要紧,情绪放松就可以减轻”,但她偏偏往坏处想,想象今后头疼的发展及后果。结果是自寻烦恼,越想越焦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惧。
三是容易触景生情者。年逾古稀的洪阿婆最近去医院探望一位年纪相仿的患肺病的老姐妹,紧接着又参加了一位同事的追悼会。这让她联系到自己近几月的身体不适,于是长吁短叹。再加上她本来就心胸狭隘、固执,竟然真的染上疾病。好在子女获悉后及时带她上医院诊治,才向好的方向转变。
四是人际关系紧张者。有一部分中老年人,由于种种因素,人际关系不怎么融洽,经常和他人争吵,因此自生闷气,经常处于不良心境之中。这些会加重和发展恐病情绪。姜阿伯就很有代表性。退休独居的他,每天抽烟时喜欢倚靠在5楼阳台上,飘落的烟灰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楼下邻居所晒的衣物上,因此招致谴责,彼此常发生争吵。时间一长,楼下邻居对姜阿伯不屑,而姜阿伯却不检点自己,反而认为人家对他不尊重,于是势不两立,导致自己陷入郁郁寡欢的境地。前些日子他患上了抑郁症住进医院。
如何矫正“恐病族”的病态情绪呢?首先要以乐观的精神对待日常生活,平时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扩大人际交往,寻找生活乐趣,借以冲淡恐病心理,解开郁结在心头的疙瘩。其次要正确学习和理解医学知识,特别要避免盲目自我猜测,必要时去医院做一些相关检查,借助科学手段排除疑虑。其三要学会宣泄恐病情绪,找知心朋友倾诉心中的疑虑和恐病感。若无合适的对象,也可以写下来,让恐病情绪在笔端得到发泄。其四是家人和所在社区工作人员要给予密切关心,多沟通、常疏导,让“恐病一族”多“晒晒”心理。这样多管齐下,也许会事半功倍。
(上海 文 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