舶来品水土不服 目标到期基金是什么意思?盼中国401K助推
目标到期基金会随着计划退休日的临近,按照预先设定的计划来重新配置所投资的资产,越是临近到期日,高风险、高成长类型资产的比率会被逐渐降低,而同时增加固定收益等产生现金流的资产。
海外产品的落地必须考虑本土化效果。目前公募基金市场上有3只生命周期基金,但2008年之后没有新的增量出现。401K计划决定了资金会持续进入生命周期基金,但国内的养老金很少直接进入公募基金,生命周期基金有些水土不服。
【编者按】中国基金业在创新之路上驰骋。或多或少,这些创新都可以从美国这个全球共同基金老大身上找到原型。
全球范围内,美国共同基金市场竞争最激烈、产品种类最完备、业态最发达。中国基金报以美国蓬勃发展的养老基金和我国炙手可热的互联网金融为例,梳理中国的创新产物与美国参照物之间的异同,为我国基金业的成长提供借鉴。
美国基金公司投资协会最新数据显示,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共同基金市场,资产管理规模达到15万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一半,高于欧洲及亚太地区的总和。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5月底,我国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达3.92万亿元人民币,约合6000多亿美元,仅是美国15万亿美元的零头。在数量上,美国共同基金也遥遥领先,达到16457只,我国公募基金为1600多只,为美国产品数量的十分之一。
近几年,美国市场上有一类产品受到中国公募基金的特别关注,那就是目标到期基金。目标到期基金(Target Date Fund)在美国已有20年历史,近几年发展尤其迅速。今年4月,中国基金业协会邀请全球最大的共同基金公司之一领航集团(Vanguard)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麦克纳先生在北京演讲,在麦克纳关于美国养老金市场的发展和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借鉴作用的演讲中,目标到期基金是一个重要主题。
什么是目标到期基金
首只目标到期基金诞生于1993年11月,当时隶属巴克莱的iShares公司设立了生命路径组合基金(LifePath Portfolio)。简单地说,就是随着计划退休日的临近,目标到期基金会按照预先设定的计划来重新配置所投资的资产。通常,越是临近到期日,高风险、高成长类型资产的比率会被逐渐降低,而同时增加固定收益等产生现金流的资产。
“目标到期基金有点类似定期存款,会在设定好的周期内做组合。”上海证券基金分析师李燕表示。她介绍,目标到期基金与生命周期基金有一些共同点,但并非完全按照人的生命周期来做资产配置,而是按照设定好的时间周期来调整组合,并不等同于生命周期基金。
实际上,目标到期基金属于混合基金的一个子类,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一、在不同资产类别中进行跨资产配置,包括股票、债券和现金;二、避免极端的资产配置,不会全部投资固定收益资产或股票等高风险资产,而是通过专业化的设置进行资产配置的滑动(glide);三、目标到期基金会进行自动的资产再配置,而系统化的再配置会倾向提高组合的长期投资收益;四、自动调整风险偏好,投资风格随着产品即将到期而变得日益保守。
通常的生命周期基金调整起来非常麻烦,而目标到期基金在股票和债券资产的配比上更加灵活,可以依据市场、投资者行为和监管变化来进行调整,也由此获得相对生命周期基金的一个优势。
需要注意的是,目标到期基金的到期日并非指个人的退休日,而通常在退休后仍能提供投资回报。比如,一位年轻雇员计划在2050年退休,就可以选择一只2050的产品,而一位年龄较大的雇员则可以选择离退休更近的2025基金。由于2050基金的时间周期更长,2050基金一开始会更倾向于股票等风险资产,配置较少的债券和现金。相较而言,2025基金则会持有更多的债券和现金,以便投资者在2025年后获得现金收益。如在2035年退休的投资者,可以选择一只2030基金,退休后能够拿到较为稳定的收益;或者选择2040基金,这样相对来说投资更加激进,意味着退休后仍有可能得到较多的权益资产配置。
养老计划催生规模
近十年来膨胀迅速
2006年,在当年出台的《养老保护法案》推动下,美国的养老企业年金计划401K开始首次提供目标到期基金。当年年末,目标到期基金只占到401K计划的6%,总资产不过1100亿美元。但是到了2012年末,目标到期基金占到了401K所管理资产规模的15%。而2013年一年,该类基金的资产总值就增长了28%,资产管理规模达到6180亿美元。
目前,美国大约有600多只目标到期基金,每只基金都有自己的费率结构、风险结构和资产组合。尽管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品结构复杂难以同等评价、难以满足个性化投资、投资不够透明、费率较高等,这些都让投资目标到期基金的投资者非常困扰。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涌入目标到期基金的资金并没有减速。据投资咨询公司Casey预测,此类基金资产到2020年可能增至4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退休资产总额的一半。
美国养老计划对于目标到期基金为何如此热衷?简而言之,是因为这类产品符合养老计划投资的生命周期,会随投资者年龄增长而日趋保守,同时维护成本也相对低廉。
我们还需要从一个更大的背景来了解目标到期基金。美国的养老计划目的是保障较低收入阶层,是以各类雇员及雇主参与的养老投资计划为主体的补足型养老体系,而各种养老计划对接的市场化基金,为各类基金提供广大的市场。实际上,目标到期基金的发展得益于养老计划的直接推动。对许多参与401K的美国投资者而言,目标到期基金是自动注册完成的。98%的自动注册养老计划都使用了目标到期基金、其他类型的混合基金及管理账户作为缺省投资计划,其中约九成为目标到期基金。同时,仅仅在2013年,就有40%的401K计划参与者把目标到期基金作为唯一的投资选择。
国内早年发行
一度停滞
目前,国内还没有出现真正的目标到期基金。不过,类似养老基金产品的生命周期基金已经面市,大成财富管理2020和汇丰晋信2026、汇丰晋信2016基金3只产品分别于2006年、2006年和2008年成立。
从业绩表现来看,目前3只产品的总回报分别为84.27%、61.41%和114.83%,年化回报分别为8.21%、8.47%、9.96%,产品规模目前为56.57亿元、1.78亿元、3.38亿元。从分年度业绩来看,上述产品在2007年和2008年的大牛市中业绩不错,但近几年的业绩差强人意。
李艳表示,国内的产品虽然名称叫做生命周期基金,但并非严格按照生命周期基金来配置资产,且产品只有20年的时限,还处于比较粗糙的状态。
业内分析人士指出,海外产品的落地必须考虑本土化效果。目前公募基金市场上有3只生命周期基金,但是2008年之后就没有新的增量出现。“401K计划决定了资金会持续进入生命周期基金,但国内的养老金很少直接进入公募基金,生命周期基金有些水土不服。”一位基金公司产品设计人士说。
中国版401K出台
有望推动发展
2013年12月《关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个人所得税有关问题的通知》发布,其后出台中国版401K的呼声就不绝于耳。
依据该规定,为在本单位任职或受雇的全体职工缴付的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以下统称年金)的单位缴费部分,在计入个人账户时,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且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计入个人账户时也暂不缴纳个人所得税。
据了解,将纳税义务递延到个人实际领取年金的环节,也称EET模式(E代表免税,T代表征税)。EET模式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企业年金普遍采用的一种税收优惠模式,也是海外相关基金产品迅速发展的制度原因。
1991年,我国明确了建立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的目标。但是,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发展很不平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到大部分城镇就业人群,而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发展比较缓慢。相关人士认为,应当借此大力发展养老的第二支柱: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即“中国版401K计划”。
今年以来,已经有不少基金公司开始接洽相关企业年金项目,按照新的方法进行税收调整。不过,目前年金多是一对一的年金项目,相关公募产品并没有出台。李艳认为,随着产品细化和相关政策出台,目标到期基金在国内的出现指日可待。
中国版货基储蓄账户萌芽 较美版仍有诸多差异
近期,中信银行(行情,问诊)“薪金煲”理财计划推出的对接货币基金的“薪金宝”,几乎可以实现“货币基金当现金用,ATM直接取款”的高度流动性。据中国基金报了解,这一产品与它的美国原型——货币基金储蓄账户(money market deposit account)颇为相似:通过一个账户,实现储蓄账户的便利支付和投资收益。但实际上,两类产品不仅起源不同,背后的故事也迥异,从中折射出两国金融体系的巨大差别。
内部购买流程不同
中信银行推出的“薪金煲”同其他银行理财产品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首次实现了实时申购份额确认、ATM取款、转账、消费自动赎回和每日收益结转等功能。这意味着,通过一个账户,投资者既可以方便储蓄、支付和消费,又同时能获得较高的货币市场投资收益。
经过比较发现,中信银行的储蓄账户更像是嫁接货币基金的一类特殊理财账户,相比较,美国的货币基金储蓄账户是一类银行自己投资的特殊储蓄账户。在购买流程方面,国内客户在签约“中信薪金煲”业务后,需申请开户并设定一个“购买门槛”,当客户银行卡内存款高于最低金额时,超出部分将自动购买所设定的货币基金,享受相对接的薪金煲货币基金收益。实际上,银行和基金公司在“薪金煲”的管理上分工明确——中信银行作为基金托管人且实现资金T+0赎回,而嘉实、信诚等基金公司作为基金管理人管理货币基金。客户购买薪金煲,享受的收益实际为该货币基金产品的收益。
相比较,美国的货币基金储蓄账户是提供较高货币市场收益的特殊储蓄账户。只要银行具有此类账户,投资者就可以将钱存放进该户头,通常账户会有一个最低的余额要求,不存在从户头转向购买货币基金的过程,通常账户要求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进行保险。开通此项业务的银行会采用低风险路径将资产投资于存款、存款凭证、政府债券和商业票据,而并非和货币基金合作。
提现方式各有区别
由于中信薪金煲实质上仍与货币基金对接,活期存款的流动性还是需要银行垫资来实现,这就涉及垫资的金额和成本问题。在基金规模的10%范围内,中信银行可垫资为客户实现当日到账,而且当日垫资未超出限额时,客户可直接在ATM机上取现和转账,每个账户每日取现最高可达50万。不过,中信银行当日垫资已达到基金规模的10%,客户赎回资金则会在第二日到账,和普通货币基金无异。
美国的货币基金储蓄账户不会限制提取的金额,但会限制储户支票提取次数。总的来看,这类账户向美国储蓄投资者提供了交易账户的收益和储蓄账户的便利性,但每个月从第三方渠道(ATM机、网络交易等不计算在内)只能有6次提现交易,超过后银行会收取高额提现费用,甚至关停账户。
收益也分高低
“薪金煲”由于对接的是嘉实、信诚等基金旗下的货币基金,收益直接和货币基金对应。美国货币基金储蓄账户的收益则为银行直接投资相关存款、债券等的收益,并非对接相关基金。通常该储蓄账户的投资收益会较市场上的货币基金要低,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两者的差值接近年化收益4%,近年来随着货币市场收益走低而差异缩窄,两者差别已经不大。
产生背景不同
上世纪80年代,美国开始出现货币基金储蓄账户。1980年出台的《储蓄机构放松管制和货币管理法案》拉开利率市场化序幕。依据该法案,存款利率上限放开,一系列提供高收益的创新储蓄账户随之出现。1982年,《高恩一圣杰曼存款机构法》颁布,对储蓄账户限制进一步放松。目前在美国,货币基金储蓄账户仍然被从某种角度被认定为是储蓄账户,但同时又能够计息,提供投资收益,并能开取支票,是美国当时一轮金融监管放松的产物。
中信银行的产品还属于少数股份制银行的产品创新,是在面临互联网金融尤其是余额宝的冲击下,银行自发的创新金融产品,而不属于自上而下的金融制度调整带来的系统性变化。此类产品会吸引大量活期、定期储户转投货币基金,对银行存款有一定挤出效应,银行对于大资金可能造成的冲击有一定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