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笔记:怎么寻找预期差?
作为基金经理,看报告、听路演已经成了日常工作生活的一部分。日子久了,发现很多研究员,尤其是一些从业年限不长的研究员,报告、PPT写得非常“职业”(而非专业)和精美,但除了做行业普及,对投资的意义却不大。
究其原因,在于报告所反映的东西大部分是当期市场普遍预期的,其自然也包含在市场价格中了。如果仅据此投资,基金经理就必将面临一个问题:我是价值发现还是帮他人实现价值发现。
有人说A股市场已经“过度研究”了,的确,出于各种利益驱动,大部分投资者以短期的、博弈的心态参与市场活动。
市场参与者过度集中在对行业和公司的短期研究上,而忽略了中长期宏观经济、行业、公司的发展方向和变化以及现实的约束,典型的例子如今年一季度的O2O概念的潮起潮落。也就是说,所谓“过度研究”都集中在了短期的时间段,中长期却疏于或懒于研究,因此,基于这些“过度研究”的超额收益就很难实现。
同时我认为,对中长期的研究,除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外,更有赖于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行动的勇气。但是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里,由于非行业的不确定因素变多了,他们对我的相对优势就不如短期内那么明显了,更何况他们都把精力放在了短期内的研究呢。
简单总结一下,只有找到预期差,才能在市场取得有持续性超额收益。扎实的专业知识有助于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领先优势,但想在短期内领先依然很难,因为在短期投资中存在“过度研究”。中长期的研究拥挤度小于短期研究,因此相对容易出现超额收益,但由于不确定变量的增多,除了专业知识外,中长期投资更需要长期以来形成的认知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行动的勇气,都需要投资者长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