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繁荣之后——《美国大萧条》

2018-12-06 22:20:59浏览:29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繁荣之后《美国大萧条》1919年一战结束后,北美经济迅速发展,并在上世纪20年代后期超越英国,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腾飞和消费观念

繁荣之后——《美国大萧条》

1919年“一战”结束后,北美经济迅速发展,并在上世纪20年代后期超越英国,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腾飞和消费观念的极大转变,美国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被称为“咆哮的二十年代”,也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为多彩的年代”,现代主义与反传统精神的不协调结合,带来了享乐主义和消费文化的盛行,在最大程度上鼓励了投机。这一时期最典型的代表作,就是菲茨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而到了1929年,音乐戛然而止,爵士时代终结。   从1776年建国到2000年,美国共经历了26次大的经济危机(金融恐慌),平均8.6年一次。在这其中,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次无疑是1929年大萧条。直到现在,大萧条在情感和理性上对美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始终存在。

关于大萧条的研究一直是经济学领域非常重要的课题,对此被公认最有成就的是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的《美国货币史》。而作为奥地利学派的主要学者,默里·罗斯巴德所著的《美国大萧条》,用奥地利学派的商业周期理论对大萧条做出了全新的解释,出于对自由市场主义的绝对信仰,他认为,危机不是源于自由市场经济本身,也不是源于1929年后的信贷紧缩政策,而是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联储持续的信贷扩张,过度繁荣之后必然的经济衰退。而胡佛政府的干预政策破坏了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使得衰退演变为持续的大萧条。

罗斯巴德认为,这并不是因为政府管制太少,恰是因为干预过多造成的。因为政府的管制和干预扭曲了市场的价格机制,并且扩张的货币和财政政策使经济动荡加剧。

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胡佛政府还是罗斯福新政,在作者眼里实际是一以贯之的错误。前者不断扩张信贷,通过通货膨胀的方式来刺激经济增长,产生了虚妄的繁荣假象,后来假象被戳破,经济进入萧条;而后者表面上减轻了危机对于经济的破坏性,但同时阻碍市场自身的纠错过程,对资产配置进行了错误的引导,使市场没有迅速扫清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和包袱,延长了危机持续时间。政府的干预不仅抑制创新,也有可能鼓励道德风险行为进而打击企业家精神,妨碍竞争,其结果是萧条程度可能会加深。

大萧条时期最重要的小说家海明威在1929年出版了《永别了,武器》,到了1940年大萧条基本结束时,他又创作了《丧钟为谁而鸣》。两本书中最大的转变是其所体现的对于死亡的态度,从开始的惧怕死亡到后来的直面死亡。既然经济周期不可避免,那么不如坦然地接受并面对它。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货币基金购买技巧有哪些?购买货币基金有什么技巧?

上一篇:

基金投资长赢策略:如何在牛市和熊市中稳赚长赢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