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的投资逻辑是什么?
当产品渗透率继续提升时,产品价格就会开始下降,利润增速拐点出现,科技型成长股股价就缺乏驱动因素。
改革无牛市,转型靠成长。改革就是对传统产业的整顿,更多的精力,应探索转型的方向,趋势比估值更重要。
渗透率是寻找科技型成长股的关键指标。我们在5月份抛出“科技类成长股具备反弹行情” 的论调,认为市盈率并非判断成长股空间的指标,应该关注的是其未来空间,即产品的市场渗透及其趋势。
我们对科技股的划分有两种:一种是单种科技类产品的普及,如某某品牌的手机(大多指市场跟进者);另一种是影响一个时代的科技品,如汽车、电脑的发明(大多指市场的领先者)。美国科技股发展史可以总结的规律是:短期波动看景气度,长期机会看渗透率。因此,从长期的投资机会上看,渗透率是寻找成长性行业的关键指标。
产品的“社会渗透率”是指该类产品在其目标群体中的渗透程度,即其目标客户中有多少客户使用了该类产品。这与“品牌占有率”的概念有所不同,后者指某一产品的生产商在市场上占该类产品总销售量的百分比,即市场份额。在我们的研究来看,“社会渗透率”是判断科技型成长机会的指标,而“品牌占有率”则是判断消费型成长机会的指标。
从科技股发展路径上看,成长性行业的最佳投资阶段是其渗透率从10%向30%~40%发展的阶段。在这段时间内,因科技技术主要掌握在少数几家研发公司手中,往往能够对市场形成垄断局面。他们除了享受垄断利润外,还能受益于产品在社会渗透过程中销量的快速提升。在股票市场上则反映为净利润和估值的双增长,因此股价上升动力十足。相反,当市场渗透率超过30%~40%区间,该类产品已经逐步从垄断型市场向竞争型市场转移,产品生产者已经无法享受高额垄断的利润,同时还有大量新进入者瓜分市场份额。所以,在产品渗透率达到30%~40%的时点,行业内公司到达其股价的最高位。
当产品渗透率继续提升时,产品价格就会开始下降,利润增速拐点出现,科技型成长股股价就缺乏驱动因素。换言之,科技型成长股只有一个成长期,除非出现成功的颠覆性产品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