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勇:如何协调好牌照和金融创新的关系
正在不断升级的国内券商互联网业务创新备受监管和市场的关注,随着创新的深入,必然会出现的一个现象是新的金融创新业务将会挑战现有的监管边界。但我们应该乐见这种挑战的出现,因为只要这类创新有利于提升金融市场的效率,有利于增加普通投资人的理财渠道,就应当鼓励。
就在9月19日的证监会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证监会发布通知鼓励证券公司进一步补充资本,并清理取消有关证券公司股权融资的限制性规定。而证监会表示,此举是为落实资本市场“新国九条”和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证券经营机构创新发展的意见》的有关要求推出的一个重要举措。
事实上,监管部门“放松管制加强监管”的总体思路已经持续了近两年,所谓放松管制就是意味着在合适的情况下,允许机构开展此前被限制的业务。
然而,现在还是有一些人思维限定在固有的框框里,对于出现的新事物,习惯于拿现有的业务范围来套,也就是是否符合“牌照”的规定。
今年8月初,西藏同信证券推出了名为“同赢随时贷”的网络类信贷产品,这一个联合保险机构一起推出的创新产品不仅不需资产抵押和担保,甚至不限定资金的用途,一时间引发了众多关注,也出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
在这些质疑声音中,最具代表的观点就是到底作为一家券商,同信证券是否可以推出这样的类信贷产品,这样的创新是否存在违规嫌疑。
而在今年更早前,中国银行广东分行也曾推出过一个被其自身称之为“创新”的换汇业务,但很快被媒体质疑存在违规。
从目前的情况看,同信证券的“随时贷”在经过监管部门的了解后依然在继续开展,且业务规模迅猛增长,而中国银行的换汇业务结果未知。
我们认为,无论是同信的“幸运过关”还是中国银行的“折戟”,虽然有着各自的不同,但他们所进行的尝试都是可圈可点的。
可以看到,监管部门今年以来在金融领域监管方式的调整和改变步伐明显。
就以证券行业为例,在年初闭幕的2014年全国证券期货监管工作会议上,证监会提出了一系列促进证券期货服务业提升竞争力的举措,其中包括期货经营机构准入的放宽以及允许证券、期货、基金交叉申请业务牌照等。
证监会所迈出的这一步,就意味着在证券期货监管领域,证券、期货和基金公司的牌照限制已经被打破了,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机构可以经过业务申请从而开展此前所不能直接经营的业务。
虽然这其中依然有牌照申请的过程,但我们相信,牌照对于金融机构创新的瓶颈将会越来越少,曾经价值不菲的牌照也将随着改革的深入而为创新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