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F管理系列之三:如何管理FOF?FOF管理的中国困境
象任何一个投资领域一样,随着可以被投资的对象的数量越来越多、类别越来越丰富,总有一天会有专门投资于这个领域的一种新的投资品出来——直接做企业越来越复杂,所以有人通过投资股票去投资企业;股票越来越多,投资难度越来越大,所以有了基金来帮助那些无所适从的人们来专门做股票投资;而随着基金数量越来越多,类别越来越多,就有了FOF来帮助人们专门从事基金的投资。或许有一天FOF的数量越来越多,也会出现专门投资于FOF的新的投资品种。
除了降低投资难度以外,降低投资门槛也是FOF产生的原因之一。比如PE基金对资金门槛要求比较高,而FOF则可以帮助投资者以低于门槛要求的资金投资PE基金。
在中国,由于很多类似于基金的理财产品并不以“基金”的名义出现,所以FOF也表现为很多形态:除了FOF,还有TOT(Trust of Trusts)、TOF(Trust of funds)等。MOM(Manager of Managers)虽然不直接投资于产品,但其组织管理思路与FOF类似,所以也可以归于这一类产品中。
此外,以基金(或者类基金产品)作为主要投资标的的投资机构,其资产配置、品种选择与投资跟踪过程与FOF管理基本一致,所以这些机构的投资也可以看作类FOF投资。这样的机构包括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以及一些企业年金等。
所以,如何管理FOF(或者宽泛一点说,如何投资基金)其实是个有广泛应用范围的话题。但是从实践来看,国内的FOF管理方面的研究很少。指导基金经理(本书中提及的基金经理,包括负责股票或债券投资的直接投资基金经理和负责投资于基金的FOF基金经理包括在机构中以FOF管理模式从事基金投资的投资管理人员两类,为了区分,我们把前者仍然叫基金经理,而把后者统称作FOF基金经理)如何从事基金管理方面的工具或者手册几乎可以用汗牛充栋来形容,而FOF基金经理则只能凭着自己的经验和直觉来行事。
国内FOF产品的发展速度慢,也是FOF管理研究缺乏的原因。当然,FOF发展速度慢与实践性研究的缺乏,二者之间是互为因果的关系。国内FOF管理模式的粗疏与缺陷,导致了FOF产品本身不具备鲜明的风险收益特征,不能与被投资对象之间拉开差距,也直接地导致了FOF发展缓慢。
那么,我们的FOF管理中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是投资流程问题。
典型的FOF投资流程应该包括四个步骤:一是要有明确的产品特性,主要投资于什么领域,投资于哪些类别,要实现什么样的风险收益目标,这些都应该是这个阶段要明确的东西。第二是根据产品特性要求设置合理的投资策略。第三才是寻找基金构建投资组合。最后是动态的风险控制与绩效评估。
但是在投资实践中,第一个步骤往往最被忽略。
就我接触的很多产品来看,无论产品设计者还是投资经理,其目标似乎只有一个:赚钱。
目标是赚钱?听上去没有错啊。
问题是资本市场,每一分超额收益都是靠承担风险而来的,而所谓风险,即意味着损失的可能性。如果不能在产品设立之初就设定好自己的风险水平,那么为了赚钱,FOF基金经理就有可能冒产品的投资者所不能承受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