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晓峰,高毅资产首席投资官,出生于湖北,199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电子学与信息系统专业;工作3年后,考上清华大学MBA,2001年毕业后入职国泰君安证券企业融资部,2004年调入资产管理部任研究员。
2005年4月,邓晓峰加入博时基金,在单独账户小组做基金经理助理。6月,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将某社保组合转交博时基金管理,邓晓峰以基金经理助理的身份开始管理该社保组合。2006年初,邓晓峰正式出任该社保组合的基金经理。2007年3月,邓晓峰接任博时主题行业基金的基金经理,同时管理社保组合与开放式基金。
在博时基金期间,邓晓峰为价值投资做了一场成功的实验,成长为优秀的基金经理。
2006年,博时基金在业内率先划分风格小组,邓晓峰选择了价值组。在足够长(近十年)的时间内,在相当大的规模下(博时主题和社保组合两个百亿基金),在当时很多投机因素干扰的市场上,实现了卓越的回报,验证了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市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邓晓峰获得了出色的投资业绩:从2005年6月开始管理社保基金组合,9年半时间,该组合净值增长率超过1000%,超越基准785%,年化收益率为29%;自2007年3月起,兼任博时主题行业基金经理,为了保证公平交易,将博时主题和社保组合作为一个大组合同时管理,管理该基金7年零10个月,累计收益率为198.77%,超越业绩基准169.86%,3次进入股票型基金年度排名前十(2007年第二、2011年第一、2014年第八),收益率在同期可比的股票型基金中排名第一;在同期可比的全部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中排名第二,仅次于华夏大盘;他管理的社保组合净收益超过160亿元,博时主题行业基金净收益超过75亿元,为投资人赚取的净收益合计超过235亿元。
2015年,邓晓峰离开博时基金,成为前南方基金投资总监邱国鹭打造的高毅资产的合伙人、首席投资官,开始了私募基金生涯。
2015年4-5月,在股市高点附近,邓晓峰发行了两只私募产品,因为对市场风险有较充分的心理准备,在很快到来的股灾中他管理的产品仅出现较小的回撤,并且到2015年底保持了正收益。2016年初股市熔断,上证综指跌至2638点,市场弥漫着悲观气氛,很多公司跌出了绝对价值,邓晓峰开始加仓,为了应对市场的系统性下跌,他一边加仓股票,一边在合理范围内以少量股指期货做对冲,通过个股的超额收益获取正回报,在产品净值上涨到有足够的安全边际之后,他开始降低期指仓位。从2016年到现在,以漂亮50为代表的蓝筹股、行业龙头股的价值被市场不断发掘,邓晓峰也获得了持续优良的业绩,今年以来,价值派基金经理因优异的业绩备受市场追捧,他却保持着一份冷静,本着对投资人负责的态度,拒绝了很多新增申购资金。
近期,邓晓峰接受了中国基金报记者的独家专访,讲述了他13年的投资管理历程。
刚开始也经常睡不着觉
中国基金报记者:2005年,你从国泰君安到了博时基金,开始管理社保组合,管理社保基金有什么特点?
邓晓峰:从研究员转向基金经理,一般是从对少数行业了解、行业背景偏窄开始的,要管一个大组合,刚开始是比较困难的,需要一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不过,博时社保团队很强,配合得非常好,我的转型也比较顺利。
早期社保基金理事会对管理人有相对严格的框架。管理人需要关注业绩基准的行业比例,必须在给定的范围内进行行业配置。管理人可以优选公司,但不能超出行业比例的限制。行业比例的约束迫使管理人的组合必须覆盖主要行业,避免过于极端和偏离。这个硬性的要求迫使我们学习各个行业,形成对行业的理解和对比。2005年我管了半年,在大家的帮助下业绩还算不错,算是一个相对较好的起步。2006年我正式担任社保组合的基金经理,这也是我遭遇考验的一年。
中国基金报记者:2006年是大牛市,为什么会压力大?
邓晓峰:2006年,博时基金管理的几个社保组合在全部社保组合中排名落后,我管理的社保组合全年收益率超过120%,处于全市场的中间水平,但在社保同业排名中处于最后,压力非常大。牛市跑不过同行,一样痛苦,甚至更痛苦。特别是正式管理产品第一年,业绩就靠后,压力很大,经常睡不着觉。
当时,痛苦和困惑的是,我相信基本面投资可以获得不错的回报,但对能否在这个讲究相对排名的赛场上战胜竞争对手充满了怀疑,自信心、投资理念受到严重挑战。
非常幸运的是,2007年1月社保基金理事会领导专门到博时,要求公司领导一定要支持我们按这种风格做下去,希望社保团队保持人员的稳定。我们也算是比较争气,2007年打了个翻身仗,不仅当年业绩特别好,而且把2006年的落后追回来,综合两年和三年的业绩也超越同行很大一截。
这是很好的体验。
好的考核机制促进成长
中国基金报记者:2007年你的业绩重新领先,当时怎么做到的?
邓晓峰:我运气比较好,当我开始怀疑价值投资策略在中国市场的有效性时候,市场给了我正面的回应。
回过头来看,当时的操作还是存在很多可以提高的地方,既有公司理解层面,也有行业选择方面,还有资产配置层面。2007年三季度,市场出现过热苗头,出于谨慎,我将仓位降到了比较低的水平,社保组合规模稳定,在市场出现明显泡沫时降低仓位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博时主题是开放式基金,三季度申购资金比较多,以致于后来被迫在高位加了一些仓位。事实上,我接手博时主题时,还是可以在市场上找到估值比较合理的公司,但因为太早看空市场,仓位降得很低,而三季度申购资金较多,被迫要在高位不断做新的决策去买,那时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疯狂的阶段,股票已经炒得太高了,只能采取防守策略,找一些估值相对低但绝对估值水平已经偏高的公司,还是相当被动的。
中国基金报记者:2010年、2013年博时主题排名都滑到后1/4,会否感到压力?如何克服压力?
邓晓峰: 我的运气比较好,每次业绩差一点,后面就很好。2006年排名比较差,2007年就特别好,而且把3年复合收益拉上去了。开个好头会让一个新基金经理对自己的投资方法建立信心,也让我有机会补足行业短板,有机会做实验,调整修正投资方法,逐步成长和(98.75 -0.35%)进步。
最关键的是考核机制给了我机会。社保基金的考核看中长期,博时基金对我们价值组的考核是3年的权重大于1年的权重。没有3年循环的业绩考核,就不会有我做价值投资实践的机会。
2010年,市场风格出现变化,我当时想做一次测试,看看坚持自己的做法,不跟随市场风格,后面的业绩是不是还是能够做好,承担了一定的压力。不过,2011年,博时主题在股票基金中排名第一,社保组合3年和1年的业绩又到了前列。
经历了这两轮挑战,我对市场的风格变化有了比较多的体会,也基本上比较成熟了,组合净值短期不涨,也不会太着急,更多把精力集中到对行业、公司基本面的研究和跟踪上,看看自己在这方面有没有犯错误,不断扩大自己的行业认知和覆盖面。
2013年,小股票大受追捧,当时一个流行的说法是:看业绩就输在起跑线上。博时主题业绩排名又落后了,这一次我从容淡定了很多,因为短期业绩虽然较差,但长期业绩还不错,社保组合的3年排名,总能拿第一,这样,就有些本钱去做长线布局。2014年,市场再次发生变化,博时主题排名第八,最近1年、3年、5年业绩排名均进入行业前10%。
感谢社保理事会,感谢博时基金的领导,让我有机会做这样的试验,让我有机会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