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9日,A股共有逾260家上市公司发布了业绩预告。据基金君统计,业绩预告巨亏在10亿以上的公司有17家。
巨额商誉减值
造成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炸雷
根据公告,这些上市公司业绩预告巨亏,其中一个最主要原因是商誉减值。
近期,监管对于商誉的会计处理发出征求意见稿,拟将原先的减值测试法改为摊销法来降低商誉风险。这使得部分上市公司提前采取对应措施,进行“财务大洗澡”。
根据公告,在16家预告巨亏的上市公司中,人福医药(9.11 +2.47%,诊股)、骅威文化(3.36 -8.70%,诊股)、大洋电机(3.62 -9.95%,诊股)等几家的商誉减值计提金额甚至超过预亏金额。银河电子(3.21 -10.08%,诊股)、ST中南(1.62 -4.71%,诊股)、高升控股(2.73 -5.21%,诊股)等,其商誉减值准备金额与预亏金额相当。
此外华录百纳(4.47 +1.13%,诊股)、盛运环保(1.75 -4.37%,诊股)所计提的商誉减值金额也有数亿元,另有几家上市公司暂未公布具体的商誉减值数额。仅有4家未进行商誉减值处理。
商誉是指上市公司并购时,支付收购价与被收购企业净资产的差额。正常情况下,上市公司对商誉每年进行减值测试,如果被收购方业绩无法实现承诺,则对商誉计提减值。商誉减值减多少,上市公司利润也将相应受到影响。突如其来的减值往往容易对市场情绪造成较大的冲击。
星石投资认为,自2018年底市场对上市公司商誉减值的担忧加剧。2014年上市公司并购政策放宽,叠加市场牛市,A股曾迎来并购高峰,商誉规模随之攀升。但到2018年,最后一年业绩承诺完成率普遍低于前期,尤其是创业板公司,由于存量商誉规模高企,发生减值的空间大,随着业绩承诺集中到期,有可能进入商誉减值“雷区”。
正因如此,当商誉“从减值测试改为摊销”的传闻出来后,部分乐观观点认为,摊销处理使商誉均匀归零,能降低对企业业绩的一次性冲击,商誉将不再是市场的黑天鹅。
但有投行人士表示,很多上市公司一年盈利也就一亿元左右,然而账上商誉却有十几亿、几十亿。如果变成逐年摊销,可能每年都出现亏损,等于直接宣告退市。因此很多上市公司趁着新的会计方法实行前抓紧把商誉洗掉,长痛不如短痛。
星石投资认为,从此前证监会发布的8号文来看,财政部和证监会已经开始关注商誉减值的风险,投资者仍需警惕商誉较高的投资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