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1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措施,明确提出要完善农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建立大灾风险分散机制。这预示着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在如此利好的背景之下,广大农民应尽早了解农业保险的相关知识,为农业生产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什么是政策性农业保险?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以保险公司市场化经营为依托,政府通过保费补贴等政策扶持,对种植业、养殖业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将财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相对接,可以创新政府救灾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分散农业风险,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为世贸组织所允许的支持农业发展的“绿箱政策”。
农业保险的内容与可保险范围
农业是弱质产业,其风险可分为四种:
一是自然风险。即由自然灾害(包括农作物病虫害等)造成的欠产歉收,主要表现为区域性、难以预见性的特点。
二是市场风险。主要指因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导致农民收入的减少。
三是社会风险。有时又称为行为风险,是指由于个人或团体的社会行为不当所造成的风险。
四是制度风险。即制度在变革过程中,由于其结果的不可预见性,使制度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背离的可能性。
一般而言,农业保险主要是保前两种风险,即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其中对自然灾害的保险最为普遍和重要。
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的区别有哪些?
所谓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指国家为了实现保护和发展农业的目的,对其实行一定政策和资金扶持的农业保险险种。它与商业性保险有着本质的区别:
(1)从保险目的上来看,政策性农业保险以实施贯彻政府政策为首要目标,有着明确的公共利益取向;而商业性保险是以赢利为目的,属于保险公司的个体行为。
(2)从保险形式上看,政策性农业保险既可采取强制性形式,也可采用自愿参保的方式;而商业性保险则表现为自愿和非强制性的特点。
(3)从保险费的赔偿设计上来看,政策性农业保险通常带有相对固定金额的特点;而商业性保险的保费设计具有对称的、非固定金额的特征。
如今,政策农业保险的形势一片大好!农民除了做好充分的准备迎接政府对农业生产做出的扶持之外,还应对商业农业保险保持一定的关注,巧妙结合二者,才能将农业生产风险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