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市场转型和资管新规等因素影响,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再现“量价齐跌”态势,平均收益也持续创新低。普益标准最新监测数据显示,上周(11月10-16日)279家银行共发行了1500款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银行数增加3家,产品发行量减少75款。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39%,较上期减少0.02个百分点。
在流动性相对宽松环境下,各类理财产品整体收益呈现持续回落表现,银行理财产品更是表现的突出。数据显示,10月400家银行共发行了7012款银行理财产品(包括封闭式预期收益型、开放式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发行银行与上期持平,产品发行量减少1034款。其中,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47%,较上期下降0.09百分点。
事实上,这样“跌跌不休”的态势贯穿着整个三季度。普益标准相关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至9月份,理财产品发行银行数从二季度的506家降至434家,发行银行数减少72家,产品发行量减少2756款。封闭式预期收益型人民币产品平均收益率为4.64%,较第二季度下降0.15个百分点。
对此,有业内分析师表示,银行理财发行量不论是环比还是同比降幅明显,可见目前银行对于理财产品的发行比较审慎。尤其在理财新规发布以后,一方面存量老产品要不断压缩递减,另一方面要加快新产品的审批发行。预计未来预期收益率型的理财产品,尤其是保本理财将会进一步压缩。理财新规落地后,保本理财应当按照结构性存款或者其他存款进行规范管理,这就意味着传统的“保证收益型”和“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将更多的被结构性存款代替。
根据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11月16日发布的《全国银行理财综合能力评价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18年上半年,全市场理财业务综合能力排名前十的是工商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报告认为,在《资管新规》落地的背景下,2018年上半年商业银行正积极探索业务转型模式,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其中,在产品募集发行方面,银行理财业务在满足投资者资金配置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银行同业理财产品规模呈现下降趋势。截至2018年6月末,同业理财规模与占比持续下降,特别是部分城市商业银行及农村金融机构同业类产品规模下降幅度较大,相关指标有明显的改善。另外,在《资管新规》落地的背景下,城市商业银行积极尝试产品转型,在产品丰富程度上有较好表现,净值化水平有明显提升,为客户提供多种类投资选择。
值得一提的是,银行理财产品市场第三季度的低迷,显然也影响到了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记者根据iFinD数据不完全统计发现,今年7月份至9月份,共有逾千家上市公司发布了5438份涉及购买理财产品的相关公告,这一数量较第二季度13225份购买理财产品公告有了大幅减少。第三季度上市公司披露的购买理财产品金额约3972亿元,较第二季度的8994.06亿元同样有了大幅下降,降幅高达5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