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毒蛾又名肾毒蛾,主要分布长江流域地区,北方亦有轻度为害。 荷花、月季、茶、紫藤、海棠等花木。 以幼虫蚕食叶片。初孵幼虫群集叶背为害,蚕食叶肉剩余网状表皮;幼虫稍大后分散取食,蚕食叶片使之穿孔或仅留叶脉。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黄褐色至深褐色,长约17毫米。前翅具2条褐色横纹带,带纹之间有一肾形斑。
卵: 淡青绿色,半球形。
幼虫: 黑色,全身多毛。体前后两端和腹部几节具成束长毛,尤其腹部前2节毛束向两侧平伸,黑色。在腹部第6-7节背面,各有一黄褐色圆形翻缩腺。
蛹: 红褐色。背面具长毛。
发生规律
1年发生2-3代。以幼虫越冬。翌年4月成虫羽化。成具趋光性,白天潜伏,夜间交尾、产卵。卵产于叶背呈块状。初龄幼虫有群集性,长大后分散为害。老熟幼虫在叶背吐丝结茧化蛹。幼虫体外长有毒毛。
防治方法
A.成虫羽化盛期,用黑光灯诱捕成虫。
B.幼虫发生期,可喷洒50%辛硫磷乳剂1500倍液或20%灭扫利3000倍液进行防治。
C.注意保护和利用姬蜂、螳螂等天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