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枥
近段时间,由四川省南部县玉镇乡正觉寺村村民王新组织拍摄的川北民间传统文化纪录片《川北旧事》引起广泛关注。一些人纳闷,他为什么要拍这纪录片,记录几十年前的那些“旧事”呢?
今年50岁的王新外出打工多年,如今已经奋斗成为成功人士,但他认为自己永远都是玉镇乡正觉寺村村民。为了丰富乡亲们的文化生活和引导他们节日期间远离赌博,从1997年起,他陆续出资筹办了16届乡村“春晚”。同时,他还出资修建了舞台、老年文化活动中心,举办了两届微电影节,而且,把正觉寺村建设成了一个AA级景区。
2016年春节,王新从江苏昆山赶回南部县老家过年。他发现,过去春节期间表演的花灯、地灯、皮影、狮舞、傩戏等几乎绝迹,人们喜欢贴的窗花、墙花、灯花等剪纸,传统的榨油、戽水、磨面等生产劳作场景很难见到,流传在民间的山歌、劳动号子等也差不多成为了绝响。在王新眼里,这些属于“旧事”的东西,如今都正在慢慢消失。他一边怅然若失,一边觉得自己有义务挖掘、整理、保护它们,让人们怀旧时有所依托,浓浓乡愁有所依附;让人们更加珍惜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
如何让这些旧事原生态地展现出来?曾经做过电影放映员的王新决定拍摄纪录片。2016年6月,他出资组建了一个摄制组,首先聚焦具有南部县地方特色的剪纸、花灯、地灯戏、傩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100多年历史的店垭花灯如今会表演的人越来越少,愿意拜师学艺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正面临失传困境。78岁的第7代传人贾群昌,得知王新要来拍摄花灯非常感激,像过节一样提前做了准备,还发动其他人广泛参与。年逾五旬的村民马秋花不仅作为群众演员义务参与拍摄工作,还免费为拍摄人员提供食宿。
不少人都支持王新,让他感到很欣慰,但也有一些让他感到难过的事。被称为戏剧活化石的杜家班傩戏已经告别舞台多年,第7代传人杜南楼也已经去世,这给王新的拍摄带来了困难。然而,王新和他的团队经过多方收集资料和走访了多人,最终克服困难,重现了傩戏当年的风采。还有就是戽水这种劳动方式已经“进了农耕文化博物馆”,现在不要说编戽水兜,就连会使用这一工具的人都少了。为了展现这一劳动场景,王新花钱四处搜寻,最后总算买到了一个有些破的戽水兜。他们请来一帮老农到稻田边操作,再现了山区农民戽水抗旱的情景。
王新说:“我们计划用3年时间拍摄30集川北旧事。”他表示,川北旧事包括人文、地理、故事、传说、民风、民俗、戏曲、山歌、劳动号子、传统劳动工具和劳动过程等。纪录片每集时长约为8分钟,几乎每一分钟都可以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每一集都饱含着浓浓的乡愁。他觉得,川北旧事不仅仅是南部县的旧事,还包括整个川东北具有代表性的旧事。
目前,王新和他的团队已经完成了《地灯戏》、《店垭花灯》等10集的拍摄,并将第一集《大坪剪纸》上传至网络,点击数量已经突破5万。网友关注《川北旧事》的同时,评论说:“《川北旧事》将散落在川北民间的艺术珍品进行有效打捞,将散发着川北浓郁乡土气息的民间文化精品进行积极传播,这既是一种文化自信豪情的流露,更是一种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家乡建设的浩然宏业。”还有网友期待这部纪录片能“反映更多过去的我们,不忘初心,记住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