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珍糕,以糕内有八味中药成分而得名,是浙江西塘传统糕点,历史悠久,有口皆碑。八珍糕口感香甜松脆,蕴药理于食疗之中,食之无药味,既是药物,又是糕点佳品,成为嘉善特色药膳名点,深受当地百姓喜爱。2009年,西塘八珍糕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珍糕的功效】
八珍糕主要是它那八种药食兼用的中药的功劳。方中茯苓能健脾补中、宁心安神、利水渗湿,是四君子汤的主要成分之一。芡实能补脾止泻、养心益肾、补中益气、滋补强壮、和胃理气、开胃进食。薏苡能健脾开胃、补中去湿。山药能健脾胃、益肺肾、补虚劳、祛风湿。扁豆能理中益气、补肾健胃。莲子能健脾补心、益气强志、强筋骨、补虚损、益肠胃。麦芽能消食和中、去积除胀。藕粉能养胃滋阴、祛瘀生新、消食健脾、凉血除烦、止呕渴、止泻痢。
【八珍糕的特点】
八珍糕色呈灰褐,清香开胃、甜性适度、松脆可口,男女老幼都喜用,干则拣片而食,湿则调糊而饮,具有健脾和胃,培元理气和中止泻、消食,无药味,对小儿和病后虚弱者更适用。所以既是药物,又是糕点,历史悠久,有口皆碑。是独特的糕中佳品。
【八珍糕的历史】
西塘八珍糕诞生于1920年,创始人是西塘老中医钟稻荪,他按《外科正宗》古方和自己临床经验首创制作了八珍糕。1956年前,八珍糕一直在钟介福堂中药店生产、销售,公私合营后,制糕工人和原配方都转到西塘食品厂。从此,八珍糕的产量大幅度增长,产品也销售到北京、上海、杭州等大中城市,因为其健脾助消化的功效深受广大群众,特别是儿童的欢迎。
至于钟稻荪依据的《外科正宗》上的古方则有一则令人唏嘘的传说:相传千年前,西塘怪病流行,小儿都染上了疳积,早夭情况严重。有名外乡来的糕点师傅在睡梦中受铁拐李点化,用山药、扁豆、米仁、芡实并特加入五谷虫(蛆)等八味中药,制成了能调治小儿疳积的糕点。但是由于人们不相信糕点能调治疾病,他的糕无人问津,他也几近穷困潦倒。无意中,有座庙里的和尚发现了此糕的药效,便想出敛财的主意,即让糕点师傅大量制作糕点,借由糕点独特的深灰颜色谎称是神仙显灵赐下的香灰。有香客求了去给小孩吃后,孩子的病果然好了。一传十、十传百,西塘镇附近成百上千病人来烧香求糕。和尚发了家,糕点师傅却积劳成疾过世了。后来,镇上有个药店老板研究了这种糕,发现其中的秘密,并进一步改进了添加中药的配方和比例,制成了“八珍糕”。明代时,这个配方便被陈实功收录进了《外科正宗》。
八珍糕的众多传说中,还有一则与慈禧有关的。传说清代光绪六年九月的一天,西太后慈禧由于嗜食油腻肥甘病倒宫中。太医李德生率众太医去为“老佛爷”会诊。认为其病是脾胃虚弱所致。经过众医研讨都认为该给“老佛爷”补脾益胃,开了八味既是食物又是药物的处方:茯苓、芡实、莲子、苡仁、山药、扁豆、麦芽、藕粉各二两,共研细粉,加白糖七两,用水调和后做成糕点,并取名“健脾糕”。吃了此糕几天后,“老佛爷”的病状竟完全消失了,食量大增,周身亦有力了。“老佛爷”一高兴便将“健脾糕”改称“八珍糕”。
【八珍糕的制作方法】
●原料配方
山楂(炒)100克
麦芽(炒)20克
山扁豆(炒)20克
苡薏仁15克
芡实(炒)10克
山药10克
茯苓(炒)10克
莲子(去芯)10克
蔗糖3360克
糯粉(炒)2475克
粳粉(炒)1650克
●制作工序
1.中药材拣选泡制:炒山药,用无边铁锅以文火炒至淡黄色,炒莲子肉,用开水浸透,切开去心,晒干,用文火炒至深红色。炒芡实,除去杂质,用文火炒至淡黄色。炒扁豆除去霉烂、嫩、瘪粒及杂质,用文火炒至有爆裂声,表面呈焦黄色,砂仁、茯苓,除去杂质。米仁,淘净,除去杂质,晒干。
2.湿糖:提前一天将绵白糖和适量的水搅溶,成糖浆状,再加入油,制成湿糖。
3.擦粉:先将糕粉同中药材经400型粉碎机碾成细粉,然后按量和湿糖拌和后倒入擦糕机擦匀,去筛(糕粉需陈粉,如是现磨粉则需用含水量高的食物拌和,存放数天,使粉粒均匀吸水后方可用)。
4.成型:坯料拌成,随即入模。将坯料填平,均匀有序地压实,用标尺在锡盘内切成五条。
5.炖糕:将锡盘放入蒸汽灶内蒸制,经3~5分钟即可取出。将糕模取出倒置于案板上分清底面,竖起堆码,然后进行复蒸。
6.切糕:隔天,将糕坯入切糕机按规格要求进行切片。
7.包装:每包用秤秒量为125克,内衬白油光纸,加包彩招纸,外套方底塑料袋防潮。
●质量标准:形态:小长方形,平直,无歪斜,厚薄大小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