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斑铜工艺品
斑铜,是云南特有的汉族传统工艺品之一,是由云南独有的金属铜加工而成,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种类】
云南斑铜有“生斑”、“熟斑”两种。用自然铜矿为原料,主要用煅打成型的,称之为“生斑”;以人工合成铜基为原料,主要用铸造成型的,称之为“熟斑”。
【特色】
斑铜工艺制作复杂而严格,采用高品位的铜基合金原料,经过铸造成型,精工打磨,以及复杂的后工艺处理制作后,使自然铜的组织状态重新排列组合产生“斑晶变形效应”,它“妙在有斑,贵在浑厚”,褐红色的表面呈现出离奇闪烁,砚丽斑驳,变化微妙的斑花而独树一帜,堪称金属工艺之冠。
在两种斑铜中,生斑最具有观赏性,价值是熟斑的几十倍。相对于熟斑而言,生斑有很强的折光性,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光线变化,斑点有立体感并闪烁耀眼,似镶入赤金色的晶体,自然而晶莹。
【历史】
会泽是一座时光悠远的古城,曾经的“天南铜都”在漫长的历史时光中,为这里带来了数之不尽的财富。据《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记载:“堂狼出银、铅、白铜。”堂狼即现在滇东北的东川、会泽一带,该地区古代就有开采铜矿的历史。早在三千多年前,云南先民就掌握了青铜器的冶铸技术,而且矿料远传至中原地区。
处于鼎盛时期的殷商王朝,在商王武丁的王妃妇好去世后,随她殉葬了大批青铜器物。据今天的科学数据分析,这些青铜器的原料就产自今天的会泽、东川、巧家一带的金沙江边。这一发现,使会泽产铜的历史至少延展到了3200年前的商朝晚期。东汉时期,会泽铸造锻打的“堂琅铜洗”声名远播,铜洗的铭文和图案记载了中原文化与滇中文明的深刻渊源。
历史上会泽铜业的兴盛,带动了手工艺的发展,也造就了大批的铜匠艺人,并由此诞生了世界瞩目的华夏瑰宝——“斑铜”工艺品。斑铜是云南独有的铜加工技术,在我国传统工艺中独树一帜,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完美的结合,也是冶金史上的丰碑。
云南矿藏丰富,有色金属王国美誉驰名中外。而有色金属中,又以锡和铜最为有名,个旧称锡都,东川称铜都。云南铜曾是历史上朝廷铸造钱币的官铜主要供应地,而其中云南青铜器和云南斑铜器更凸显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文化内涵和深远影响。今天屹立世界工艺美术之林的“云南斑铜”,历史悠久发源于古滇青铜文化。
云南青铜是斑铜的前身。形制奇异的古滇青铜器,是与中原青铜器、蜀中三星堆青铜器并列而三的中华重宝。云南青铜、云南斑铜和云南乌铜、白铜等共同构成了历史悠远并且特色鲜明的云南铜文化。其中工艺诡秘、造型典雅的云南斑铜,除继承发扬古滇青铜器在铸造、形制上的精华外,还在工艺处理、斑花显色和造型设计上登上了时代工艺美术的高峰,成为云南当代工艺美术的经典性品牌。
斑铜文化根深叶茂,这与古滇青铜文明华滋浑厚的历史底蕴密不可分。远在商代,云南的铜就已经被开采利用,甚至在中原地区的河南安阳妇好墓中还曾发现过用云南铜制作的青铜器。云南楚雄万家坝、江川李家山、晋宁石寨山,以及呈贡、安宁、富民等地的众多出土文物表明:从东周到东汉,云南的青铜器已经十分普遍,各种生产工具、兵器、祭器、乐器、装饰品等的制作,已经显示出较高的冶炼加工技术。汉代以后,由于铁器普遍使用,云南青铜器虽已不再占有显赫地位,但铜制品如乌铜、白铜却仍然显示较高技艺水平。而独特的斑铜,则成为铜制品中的佼佼者。
关于斑铜如何诞生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民间流传有很多说法。专家比较一致的观点是:云南斑铜至少在明代已见行世,但具体初始于何时何地,至今尚无可靠史证。有史料可证的是,“唯东川制作的斑铜曾享有盛名。
但斑铜之加工、聚散于省城昆明却大有史载。明代,昆明铜器制造业已十分发达,《续修昆明县志》载:“铜器,凡铸造神像、炉、瓶成黑色而光滑,花纹精细者为古铜器;锤造炉、瓶成冰形而斑者,为斑铜器。到清代,特别是1905年昆明作为自辟商埠开放后,铜器制造业有了新发展,斑铜制品声名日盛,成为昆明工艺美术品中的出类拔萃者。据1910年7月的调查,时昆明仅铜器铺就有134户。这一时期,斑铜在东川以张氏家族之“宝鸿号”著称,而昆明亦以王吉兴“宝鸿号”最为有名,昆明官庄人栗长青“造化庐”也远近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