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不思
在内蒙古有一种特色的乐器叫做“火不思”。火不思是一种弹拨乐器,在蒙古族建都北京的元代,已被列入国乐,是经常在宫廷盛大宴会或王室内宴上演奏的乐器。《元史》中保存有这种乐器的记载。火不思有来源于琵琶之说,民国年间失传,后根据史书记载而制成。
一、火不思简介
火不思是蒙古族宫廷乐器,由北方琵琶演变而来,在元代被列为国乐,清代在民间广为流行,在民国时期逐渐消失。镶黄旗籍蒙古族著名艺术家高?青格勒图从1955年开始潜心研究火不思,经过21年的努力,在1976年成功研制出新一代火不思,后经五次改进,于1986年载入《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志》。多年来,镶黄旗在火不思的研究、推广和生产工艺上都处于领先地位,2008年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火布思传承基地”。
现制作的火不思为中音火不思,有20品(原无品),音域为三个八度。品位排列按十二平均律,转调自如,能演奏各种常用和音、和弦,并增加了指板。把原来的梨木琴身改用质地优良的桐木、红木;改变琴腹造型,扩大共鸣箱,获得饱满醇厚的音色,使音质不空不闷,柔美纯净;将皮面改为板面;改丝弦为钢弦,使发音清脆圆润、颗粒性强,且不易断。新火不思在外观设计上也很有民族特色。把位顶部设计成一支张开的弓,四个琴轴为四根箭。箱面四角和箱边勾画有蒙古族象征吉祥的图案。
二、火不思的特色
火不思是一种四弦弹拨乐器,是古代广为流传的民乐器,后来成为宫廷中的主要乐器之一。火不思不仅可以独奏,而且还可以伴奏、合奏。火不思音质圆润,音色清纯,适于表达欢快喜悦情节。
内蒙古歌舞团演奏员青格勒图先生根据在兴蒙乡传下来的火不思样式,于1976年研制出了新火不思,在蒙古地方广泛传播开来。
三、火不思的传说
西汉元帝时(公元前49年—前33年),南郡秭归(今属湖北)王昭君被选入宫,汉元帝竟宁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朝见汉皇,汉元帝以礼相待,呼韩邪单于表示“愿婿汉氏以自亲”,永结友好。王昭君自愿嫁到匈奴,汉元帝遂以昭君相许,呼韩邪单于封昭君为“宁胡阏氏”。王昭君去匈奴路上,曾在马上弹奏琵琶。她的故事,成为后世诗词、小说、戏曲和说唱等的流行题材,绘画中也有王昭君马上弹琵琶图。
在匈奴期间,王昭君所弹的琵琶,深为胡人所珍视,并模仿它制作了新的乐器,既粗陋又不相像,从此便有了“浑不似”之名。宋代俞琰的《席上腐谈》(卷上)记载此事写道:“王昭君琵琶坏肆,胡人重造,而其形小,昭君笑曰:‘浑不似’,今讹为和必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