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陈健 记者 张培奇)五月的豫南大地葱绿一片,鸟鸣婉转,处处生机盎然。在河南省正阳县汝南埠镇杨岗村一片香菇大棚旁,忙碌的群众说笑着把刚采摘的香菇过秤装车。其中,一位60多岁但身体硬朗的老汉,一边忙着把一篓篓香菇往车上装,一边嘴里还不时“呜呜啦啦”地叫着,在一旁忙着过秤的妇女解释道:“他是个哑巴,现在干活可有劲头了,这是高兴的表现。”
过秤的妇女名叫余金翠,与哑巴是夫妻,今天是出菇的日子,他们的两棚才采摘的香菇要乘着一块卖掉,点着一篓篓香菇换来的一张张票子,余金翠的心里美滋滋的。
可谁知道,就在一年前余金翠和丈夫杨哑巴还是远近出了名的贫困户。余金翠说,家里地少,两口子又没什么技术,丈夫是个哑巴出外打工没人要,仅凭两块薄地也挣不了几个钱,越干越没劲头!
2016年,村党支部书记张杨专门邀请余金翠到自己创办的“正阳县张杨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喷水、采菇等之类的杂活,每天给予100元的辛苦费,目的是让他们改变其家庭生活状况,尽快脱贫。余金翠虽然是一个60出头的人,但在忙忙碌碌的同时,关注着香菇生产管理的每一个细节,渐渐地掌握了其中的一些生产门道,也有了自己“单干”的想法。
去年3月,张杨了解她的想法后,找到她,直截了当地说:“老人家,你有这个想法我支持你!”
“可是我没有这个能力,建大棚、买菌种上哪凑这个钱啊!”余金翠吞吞吐吐,流露出一脸难色。
“我帮你。”张杨说,“两个菌棚免费租给你,里面的菌棒钱等你见了‘回头水’再给我。”
余金翠回去把这个好事告诉了丈夫杨哑巴,他激动得“呜啦呜啦”叫。余金翠带着杨哑巴一门心思搁在香菇生产上,生产中遇到问题,张杨及时上门给予技术指导,整个过程顺顺当当,当第一茬香菇出棚,看着一大沓票子进了腰包,杨哑巴在张杨面前一个劲地竖起大拇指。
“过去让他干个活,他比划着这痛那疼,现在干活可卖力了。”余金翠指着杨哑巴,眼里流露出来的满是希望。
从余金翠的言语中得知,一年一个棚收入一万多块,脱贫已经没有问题,以后就是致富奔小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