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广西巴马特产:巴马香猪

2018-12-17 21:08:19浏览:314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巴马香猪,民间美其名曰七里香十里香,源产于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被誉为猪类的名门贵族。巴马香猪是一个具有悠久的饲养历
  
      巴马香猪,民间美其名曰“七里香”“十里香”,源产于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被誉为猪类的“名门贵族”。巴马香猪是一个具有悠久的饲养历史和稳定的遗传基因、且品质优良而珍贵稀有的地方小型猪品种。1995年3月,巴马被国家特产经济专业委员会命名为“中国香猪之乡”之后,巴马香猪便作为地方特产载入了史册。
  巴马香猪来源于土猪,传说它系野猪驯化而成,群众称之为“冬瓜猪”、“芭蕉猪”或“两头乌”。因其骨细皮酥,肉质细嫩,外地人食之甚感鲜香,逐传名为“香猪”。巴马香猪性野早熟,外貌清秀,体型矮、小、短、圆;饲养粗放,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强;成年最大个体45KG左右,种母猪一般利用年限为八年,最长可达十四年。巴马香猪举世闻名,皮薄肉细,胴体瘦肉多,肌肉鲜红。肌纤维细嫩,脂肪洁白,味美甘香,营养丰富,胜似山珍野味——果子狸,烹调时不添加任何佐料也香气扑鼻,素有“一家煮肉四邻香。七里之遥闻其味”之美称而被誉为猪类的“名门贵族”。所以,巴马香猪用途广泛,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历史渊源】
  巴马人素有养猪习惯,但因无文字记载,追根溯源很困难。巴马水产畜牧兽医局的工作人员走访多位寿星得知,当地祖祖辈辈养巴马香猪,距今至少有三四百年的历史。受产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民间习俗等因素影响,巴马香猪形成了今天不同于环江香猪的品种:环江香猪全身毛黑,巴马香猪只是“两头黑”,即头黑、屁股黑,其余部位为白色。产区原来交通落后,反而使巴马香猪没有与外来血统的猪种杂交,品种很“纯”。
  巴马香猪于1982年载入《广西家畜家禽品种志》时正式命名为“巴马香猪”。过去因交通信息闭塞及“不借种”的封建思想影响,群众一直采用留仔配母的闭锁繁殖方式进行高度的近亲繁殖,经过几百年的时代相袭,终于造就了这么一个基因纯合、体貌别致的优良品种。同时由于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使得大量的有害基因逐步淘汰,实现了其稳定的遗传性能,杜绝了死胎和怪胎现象。由于巴马香猪尚保存一定的野性同时还是一个早熟品种,人们在如今的生产实际中为保持其独特的体型外貌、生产和肉质性能,依然采用本交和一定程度的近亲繁殖。
  【主要特点】
  ●外在特点
  巴马香猪,外貌清秀,个体矮、小、短、圆,性野早熟。外貌颜色特征主要表现为两头黑、中间白,部分个体背腰部稍带黑斑,额头有白线或倒三角型白斑,俗称“两头乌”、“芭蕉猪”。小猪被毛稀疏细,有光泽,皮肤红润细腻;成年猪被毛较长,尤其是公猪,被毛和嘴粗长似野猪。巴马香猪极耐粗饲,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强;性成熟为99—127天(公猪最早16天便有个别分泌性腺素并能产生精子,一般为26—50日龄),母猪性成熟体重14—21千克;成年体重35—45千克。8—10千克仔猪屠宰率为61%,后腿比28.47%,胴体瘦肉率59.36%,眼肌面积5.74cm2。经产母猪年产两胎,平均每胎11.5头,断奶育成率95%以上。
  ●肉质特点
  皮薄肉细,胴体瘦肉多,肌肉鲜红,肌纤维细嫩,脂肪洁白。
  ●肉味特点
  清香甘甜,营养丰富,烹调时不添加任何佐料也香气扑鼻,尤其独特的是,乳猪在哺乳期任何日龄阶段屠宰食用绝无奶、腥膻等异味。
  ●营养特点
  其肉蛋白质含量高达21.8%,高于普通猪31.1%—70%;脂肪低,仅占普通猪的18.86%—28.10%,热量也较低,是普通猪的60.85%—76.1%。钙磷含量和比例几乎与鸡蛋完全一致;巴马香猪肉营养全面,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且含量普遍高于普通猪,其中谷氨酸的含量是普通猪的226%。更为独特的是,巴马香猪肉中含有一种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的特殊物质,它具有多种药理性,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抗炎物质增多,使血小板形成的血栓素A2减少,起到预防血栓形成,有较强扩张血管的活性,对美容和保健有特殊效果,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有独特功效,非常适宜制作老年食品,完全符合人体生理需要和健康需求。所以早在宋朝便成为皇室贡品,当今作为老年食品的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营养价值】
  巴马香猪与其他猪相比,具有蛋白质、氨基酸、钙、磷含量高,脂肪含量及热量低等诸多优良品质。巴马香猪猪肉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热量、谷氨酸、胆固醇等营养成分总体优于普通家猪。以蛋白质、谷氨酸和胆固醇为例,巴马香猪猪肉的含量依次为17.82%、30%、75.1%,而广东家猪的含量分别为13.6%、10%、70.7%,北京家猪的含量分别为10.5%、13%和77%。
  巴马香猪营养成分全面,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卵磷脂、谷氨酸等多种微量元素含量丰富,肉质细嫩鲜美,多吃不腻,具有独特山野香味,鲜美醇香。
  腊香猪是传统的高档美食食品。巴马香猪的加工产品几乎全是腊制品,采用民族独特传统制作工艺,结合现代科学配方秘制而成,别具民族风味,其以色泽鲜亮,肉质柔嫩,香醇爽口,荤而不腻,不腥不腻,不滑不膻,鲜嫩芳香的独特风格,深受美食者喜爱。其保质期一般为12个月。“保持原味,色泽金黄,保质期长”是上等香猪加工成产品的特点。
  【发展现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交通、信息等条件的不断完善和人们对生猪产品及产量要求的变化,香猪市场未能及时开拓,导致群众逐渐放弃巴马香猪的饲养而引进体型大、生长快的外来猪种,造成巴马香猪的血统混杂日趋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干预了巴马香猪的遗传信息,其基因表现也随之发生了变异,巴马香猪纯种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幸得1981年建立了广西巴马香猪原种场进行品种资源保护并坚持开展保种和提纯复壮工作后,品种资源才得于保存至今。
  随着自治县党委、政府对巴马香猪生产的高度重视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巴马香猪便顺应了人们求营养、保健、长寿的潮流,并自获得“中国香猪之乡”以来,通过成立自治县香猪开发领导小组和巴马香猪生产经营管理协会,采取活体保种、基地保种、建立商品香猪生产基地等一系列措施,终于使濒临灭绝的巴马香猪保存下来并初具养殖规模:广西巴马香猪原种场始建于1981年,是一个以保种为主要目的的事业机构,如今已成为国家级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场。该场已由原来十分艰难的纯粹的保种,发展成为广西最大的而且是唯一的并取得省级畜牧行政管理部门发给《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巴马香猪种猪生产场;其占地面积2.7万平方米,已达到年提供3000头合格种猪的生产能力;如今,全县用于商品生产的繁殖母猪数已达到4600余头,通过加强管理,每年可生产合格的商品香猪七万头以上。今后五年内,我县将根据总体规划,充分利用科技扶持资金和引进外资,发展壮大巴马香猪特色产业,实现年产60万头的目标。
  【养殖效益】
  ●耐粗饲料
  香猪以放养为主, 常吃野草,香稻谷等青绿饲料,使乳猪肉具有特殊的香味,每头后备母猪(2~4个月龄)平均每头每日消耗精饲料0.2kg,青饲料1kg。怀孕和哺乳母猪平均每头每日消耗精饲料0.4kg,青饲料2kg,耗料少
  ●适应性强
  香猪对气候有较强的适应性,很少生病。
  ●生长慢
  香猪具有早期生长迅速和边长边肥的特点,出生重0.3~0.5kg,60天断奶平均每头重10kg左右,成年猪体重仅15~38kg。一般饲养5~7周龄的乳猪出栏,屠宰最为合适.
  【养殖注意事项】
  ●注意猪种选择。
  引种时应严格考察猪种的外貌、生长发育、血统、 有无遗传缺陷等方面的表现,要求品种特征明显繁殖机能旺盛,并带回猪种系谱卡片,以便保存备查。
  ●注意当地环境
  引进的香猪必须符合当地人们的生活消费水平和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要了解品种、气候、饲养管理等特点,以便确定香猪引入后的风土驯化措施,创造必要的饲养管理条件,这样才能保证香猪养殖效益。
  ●注意时节时候
  香猪引种时最好在春末,经过温暖的夏季,在气温逐渐降低的情况下度过秋冬季节,并要求入冬后做好防寒工作,逐渐适应当地的自然条件。
  ●注意猪种月龄
  引进香猪最好引入3个月龄左右或稍大的幼猪,猪在幼龄阶段,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容易接受改变了的外界生活条件。开始引进的猪种,不宜分散喂养,应集中在1个或几个猪场,创造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进行饲养, 同时做好观察记录,搞好繁殖和选育工作,待适应后逐渐推广。
  ●注意防疫传播
  由外地引入时要集中隔离饲养1~2个月,加强防疫和消毒,注意消灭和预防地方性寄生虫病和传染病的威胁,确保引入猪种的安全。
  【食用方法】
  巴马香猪有几种吃法:
  1、白切或火锅:生鲜的香猪肉做白切肉或直接下火锅最原汁原味,目前在饭店平均价位在150元/斤左右;
  2、现烤香猪:最香的吃法则是现烤香猪,高手烤出的香猪,外焦里嫩,色泽金黄,香气扑鼻,一摆上餐桌,其他菜肴顿时暗然失色,如果在巴马,有人专门为客人加工现烤巴马香猪,从宰杀到烤制完成,手工费约在30元左右,买活猪,价格约在25元——30元左右每斤,碰到节气,价格还会更高。
  3、腊香猪:这也是非常经典的吃法之一,巴马腊香猪以获国家商标总局和国家质监局认定为原产地商标和地理标志产品。腊香猪的吃法:将一大块腊香猪放入沸水中煮7到8分钟,然后捞起放凉,再将腊香猪肉切成薄片或条状,这时可以直接点蒜蓉吃也可加入配菜翻炒或下火锅,风味非常独特,且香味非常诱人,味道更不用说了。目前腊香猪肉市面已卖到160元至180元每斤。一头20斤的活香猪,加工成腊香猪后(已剔骨)重量仅在3.5公斤左右。巴马当地具有合法资质的生产腊香猪的厂家共有三家,其中以“香猪王”最为有名,大家购买香猪时可以选择购买。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广西玉州特产:黑皮冬瓜

上一篇:

广西桂林特产:黄皮果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