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产洋麻的生物产量。洋麻生物产量是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总辐射的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最后形成有机干物质的过程。光合作用是一切作物形成产量的重要生理基础。洋麻的生物产量90%以上是光合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有机物所构成。洋麻高产问题就是综合农业栽培措施,促进和提高洋麻对太阳辐射能的利用和转化。可见,纤维产量愈高,形成生物产量愈多,光能利用率亦愈高。
在高产条件下,每公顷生物产量达到22.5t,对太阳能利用率达3.71—3.91%;而产量达9.75t/hm2的生物学主量就突破30t,其光能利用率达5.36%。据高产麻田测定,洋麻自出苗至工艺成熟期,平均每生产100kg干皮,积累生物产量为280—300kg。但不同生育阶段对光能利用率不同,形成的生物产量亦有差异。苗期叶面积系数小,太阳辐射能较弱,麻苗光合生产率很低、生物产量积累强度最弱,每天每公顷积累干物质仅5.7kg;旺长期洋麻生长速度加快,叶面积系数日益增大,此期每日太阳辐射能增加,光能利用率增大,每日每公顷干物质形成达120—150kg;洋麻进入旺长盛期,叶面积系数达6—7,太阳辐射能亦达最强阶段,为生物产量形成最高峰,每日每公顷达225—285kg;转入工艺成熟期,太阳辐射能逐日减少,叶片光合效率日益降低,每日每公顷生物产量只有150—220 kg。由于洋麻生长盛期(在长江流域正值7月底8月初)为生物产量积累最快时期,此期要充分满足洋麻对肥料、水分、光照、二氧化碳等环境条件的要求,为高产奠定基础。
2 高产洋麻的构成因素。洋麻纤维产量的构成由株高、茎粗、皮厚、有效株数、笨麻株数、单株纤维重、出麻率等因素组成。这些因素在洋麻高产群体结构中是互相制约、又是互相统一。栽培洋麻就在于通过对群体结构的合理控制,恰当地协调群体与个体的矛盾,使之处于相对的统一,从而达到高产的目的。
据调查,洋麻若要产干皮7.5t/hm2,其高产结构为:定苗27—30万株/hm2,笨麻率控制在50%左右,收获株高4m以上,茎粗1.8cm左右,单株纤维重22—25g,有效株14.5—15万株/hm2,并能兼收笨麻产量750kg/hm2。
3 合理密植的理论基础。合理密植是指在一定的栽培条件下,使单位面积上有一个合理的群体结构,以充分利用土壤、光能和空间条件,使个体与群体生长协调,获得单位面积上最高的经济产量。
合理密植问题即洋麻高产群体结构问题,它是洋麻高产栽培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研究结果表明,在22.5—30万株/hm2密度范围内,纤维产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密度超过一定限度(33万株/ hm2),其纤维产量又开始下降。以定苗30万株/ hm2能获得较高产量,平均纤维产量3705 kg/hm2,比密度偏低的22.5万株/ hm2或密度偏高的33万株/ hm2,增产纤维108 kg/hm2,增产14.16%。
洋麻栽培的适宜密度范围,受土壤肥力、管理水平、品种类型不同而有差异。从各地高产经验说明,在当前施肥水平不断提高,管理日益精细的情况下,定苗密度以27—30万株/ hm2为宜,部分地区采用麦麻套种方式的定苗24—27万株/ hm2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