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枇杷黄毛虫的特性和防治技术

2018-12-19 10:31:26浏览:307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1黄毛虫形态特征  1.1成虫。  雌体长9~9.5mm,翅展20~22.5mm,雄体长8.5~9mm,翅展19~20mm,灰白色,有银光。前胸及中胸两侧

枇杷黄毛虫的特性和防治技术

  1黄毛虫形态特征

  1.1成虫。

  雌体长9~9.5mm,翅展20~22.5mm,雄体长8.5~9mm,翅展19~20mm,灰白色,有银光。前胸及中胸两侧密生灰白色鳞毛。前翅灰白色,内线及外线黑色,亚外缘线为浓黑色不规则锯齿状横纹,在外线与亚端线之间杂生黑色鳞片,外缘毛灰色,密而短,有7个横列黑色锯齿形斑,中室中央有l小丛突起褐色鳞毛。后翅淡灰色,外缘和后缘镶有灰色缘毛。

  1.2卵。

  扁圆形,直径0.6~0.65mm,初产时淡黄白色,后渐变为淡黄色,卵壳表面有纵走刻纹。

  1.3幼虫。

  共5~6龄。老熟幼虫体长22~23mm,体背黄色,腹面草绿色,头部黄色。胴部第2~11节每节生有毛瘤3对,其中第3腹节背面的l对较大为蓝黑色,有光泽,是幼虫最主要的特征。其余各节毛瘤黄色,毛瘤上生有许多黄色长毛。腹足4对,第3腹节上缺腹足。腹足趾钩为异形中带。

  1.4蛹。

  体长8~11mm,淡褐色,近椭圆形,背面隆起,腹面平坦,由胸部至腹部第4节较宽大,两侧几近平行,以后各节逐渐狭小,第7节两侧呈瘤状突起。老熟幼虫潜藏于由叶片绒毛、枝条皮屑加丝缀合而成的茧内。茧长15mm,宽约4mm,土黄色,背面隆起,前端有角突,底面平坦。

  2黄毛虫生活习性

  2.1发生世代。

  在浙江黄岩1年发生3代,第1代发生在枇杷春梢抽生后至采收前(5~6月);第2代在夏梢抽生后(7~8月);第3代发生在秋梢抽生后花苞吐露前(9~10月)。福建福州1年发生5代,第1代发生期在4月上旬~5月下旬;第2代6月上旬~7月上旬;第3代7月中旬~8月上旬;第4代8月中旬~9月上旬;第5代9月下旬~10月下旬。冬季以蛹越冬,翌年4月开始陆续羽化为成虫。各世代各虫期经历时间,在日平均气温19.6℃时为54d,28℃~29℃时为36.6d。

  2.2产卵情况。

  成虫羽化多在傍晚6:00~8:00时,雌蛾羽化后第3个晚上开始产卵。卵散产于枇杷嫩叶背面。雌蛾第1天晚产卵数甚少,一般为3~5粒;第2天晚产7~8粒;第3天晚上产卵多达数10粒;以后逐渐减少。一生产卵19~90粒,一般30多粒。产卵期一般3~4d,多者为8~9d。成虫寿命2~l0d,卵期3~7d。

  2.3为害情况。

  幼虫孵化多在清晨6:00~7:00。初孵幼虫先咬食卵壳,l~2h后转食叶肉。1龄幼虫群集于新梢嫩叶正面取食,被害叶呈褐色斑点。2龄后分散,3龄以后食量大增,取食时先用头部把叶背绒毛推开,堆集一边,边推边吃,被害嫩叶仅剩下薄膜和叶背的绒毛,当嫩叶食尽后便转害老叶、嫩茎表皮和花果,叶被食后仅剩下叶脉。幼虫取食多在傍晚5:00以后至清晨6:00~7:00,其他时间多栖息于树冠下部老叶背面。幼虫期15~31d,老熟幼虫多在叶背主脉附近或枝干近地面的阴蔽处结茧化蛹,越冬代多在树干基部结茧化蛹。蛹期12~30d,越冬蛹经过193~199d。

  2.4天敌。

  据观察,黄毛虫有3种寄生蜂:(1)广大疆小蜂,寄生于蛹;(2)驼姬蜂寄生于蛹;(3)金小蜂,寄生于2龄幼虫。浙江有悬茧姬蜂,茧蜂和寄生菌等天敌。

  3黄毛虫防治方法

  3.1人工捕杀和保护天敌。

  在初龄幼虫群集新梢叶面取食时,可进行人工捕杀。越冬蛹茧多集中在树干基部,可用竹刷扫在容器内,然后放在寄生蜂保护笼中,可保护利用天敌。

  3.2喷药保梢。

  在枇杷每次新梢抽发后,在黄毛虫初发阶段,进行喷药消灭初龄幼虫,以保护新梢。使用2.5%鱼藤精500倍液,4%鱼藤粉200倍液(另加0.2%中性肥皂),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80%敌敌畏乳剂1000倍液,均有良好效果。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棉花三代棉铃虫的防治技术

上一篇:

大棚桑葚种植技术及亩产效益分析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