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棉花枯萎病田间症状识别
症状 棉花感染枯萎病后,由于生育期及气候条件的不同,常表现出不同的症状类型。
(1)黄色网纹型:病苗从叶缘或叶尖开始,叶脉褪绿变成黄白色,而叶肉仍保持绿色,呈现黄白色网纹状斑块,可扩大到整个叶片,最后干枯脱落,棉苗死亡。
(2)紫红型:病苗子叶或真叶部分或全部变成紫红型,叶脉多呈现紫红色,随着病情发展,叶片枯萎脱落,棉苗死亡。
(3)黄化型:病苗子叶或真叶边缘开始部分或全部变黄,最后叶片萎蔫,干枯脱落。
(4)叶片突然失水,变软下垂,叶色稍显深绿,最后病株青枯干死,但叶片不脱落。
(5)矮缩型:棉株现蕾前后,顶部叶片可能发生皱缩、畸形,叶片暗绿变厚,棉株节间缩短,病株比健株明显变矮,但不枯死。
(6)萎蔫型:株型无明显变化,但叶片迅速失水,萎蔫下垂,有的叶片逐渐脱落,形成光杆。
不论是哪种症状状类型的病株,剖开其根、茎、叶柄后,木质部导管变深褐色是其共同特征。
(二)防治措施
1、保护无病区
(1)植物检疫:严格执行植物检疫制度。病区棉种严禁外调,禁止由病区调入带菌棉种、棉籽饼和棉籽壳,坚决保护无病区。
(2)建立无病留种田和保种基地,生产无病棉种。
(3)种子消毒处理:外调棉种应用硫酸脱绒和药剂消毒处理。
(4)402药液温汤浸种:缸内装65℃左右热水100公斤,再加入50亳80%的402抗菌剂,搅匀,倒入硫酸脱绒棉种40公斤,药液温度在55--60℃之间,浸闷0.5小时后捞出,可直接播种或晾干后备用。
2、消灭零星病区:零星病区田间病株少,发病率在千分之一以下,应及时消灭零星病区。
(1)拔除病株,消灭病源,将病株带出棉田烧毁。
(2)病土处理:拔除病株后,对病土进行药剂处理,铲除病点。上述方法效果较好,但要坚持2—3年,才能收到彻底效果。
3、控制和压缩轻病区:发病率0.1-5.0%的棉田为轻病田,病株较为分散,常出现发病中心,若不注意可能转化为重病田,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控制以和压缩,使之向零星或无病田转化。
(1)实行轮作倒茬: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倒茬是防治棉花枯萎病有效措。
(2)选用无病良种,实行种子消毒。
4、改造重病区:发病率为5.0%以上为重病区。
(1)种植抗病品种是改造重病区的有效措施,要选用抗枯耐黄的棉花品种。
(2)精选种子,实行稻棉轮作,清洁棉田,及时清除病株。
5、加强监测、适时防治
当田间零星发生时,可喷施 “菌杀特”400-500倍液、枯萎康1000-2000倍液、乙蒜素500倍液等药剂,每隔20天喷一次,连喷2次;对严重发生的棉田,可用黄腐酸盐、30%恶霉灵稀释600—800倍液对病株进行灌根,连灌2次,间隔7-10天。其中滴灌棉田,可采取滴灌施药的方法对黄萎病病及时进行防控,可用丙环·嘧菌酯100-150毫升/亩、乙蒜素150毫升/亩、黄腐酸盐200克/亩等杀菌剂。
二、棉花黄萎病(一)棉花黄萎病田间症状识别
症状
棉花现蕾前后出现症状,棉株中下部叶片的边缘和叶脉间产生淡黄色不规则斑块,后变成瓜皮状,严重时全株枯死,叶片一般不脱落,落叶性棉花黄萎病除外。棉花黄萎病病株维管束呈浅褐色。
(二)防治措施
棉花黄萎病防治方法和基本原则与枯萎病基本相同,可参照进行防治。
三、棉花枯、黄萎病产地检疫要求1、时间:每年进行三次,即蕾期、花铃期和吐絮后期。蕾期以棉花枯萎病为主,花铃期以棉花黄萎病为主。
2、检查要求:第一、第二次要求全面调查,块块查到,一株不漏。
产地检疫结果及出证
1、记录田间检查结果,建立资料档案并将调查和检验结果上报上级检疫机关。
2、经田间检查和必要的室内分离培养,对未发现检疫对象的棉花良种田可签发产地检疫合格证。
3、经田间检查发现零星病株在0.1%(含0.1%)以下的棉花良种田,在拔除病株,土壤消毒处理以后,同一地块的种子在植物检疫部门监督下进行种子硫酸脱绒处理,药剂拌种后,处理合格后发给产地检疫证号,限制在病区种植,不得调入无病棉区。
4、经田间检查发现棉花枯、黄萎病发病率为0.1%以上的轻、重病区种子不发给产地检疫证号,不得作为良种在棉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