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坦布苏病毒病是由坦布苏病毒引起一种家禽传染病,主要表现为采食下降,蛋禽产蛋下降,肉禽出现神经症状。
一、流行病学
自2010年3月起,我国部分省份的鸭、鹅发生一种以采食量显著下降、产蛋严重下降、具有脑炎样神经症状的传染病,并迅速蔓延至我国各主要养鸭、养鹅省市。该病感染率高达100%,虽然发病率和死亡率不高,但因导致产蛋严重下降,给鸭鹅养殖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2011年,先后有学者报道在鸭、鹅、鸡体内分离到该病毒。
二、流行特征
该病的主要流行特征是:(1)发病突然,传播迅速。(2)本病在我国于2010年春夏之交突然暴发,夏秋季节更为严重,推测可能与蚊虫有关。但进入蚊虫较少的冬季后,该病仍然在部分地区蔓延。因此,是否有其他的传播途径有待进一步证实。(3)肉用及产蛋家禽均易感,但水禽的易感性较鸡的易感性强,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比鸡的高。(4)发病率高、死亡率低。感染蛋、种禽主要表现为采食量突然大幅下降,产蛋随之大幅下降,由高峰期的90%~95%下降至5%~10%,发病率高达100%;水禽死淘率5%~15%,继发感染时死亡率可达30%,发病蛋鸡一般不发生死亡;肉用鸭、鹅死亡率为10%~55%。病程为30~45天,部分病鸭可逐渐自行恢复。
自然感染坦布苏病毒的病例主要见于产蛋水禽和产蛋鸡,但育成水禽、育成鸡也可感染发病。
1.产蛋禽主要表现为采食量突然大幅下降,产蛋随之大幅下降,体温轻微升高,排绿色稀便;病鸭所产种蛋受精率下降,大约降低10%;发病后15~20天采食量开始逐渐恢复,绿色粪便逐渐减少,产蛋率缓慢回升;体质好的鸭群,尤其是刚开产的鸭群可恢复到发病前的产蛋水平,但产蛋高峰期的鸭群,一般不能恢复到产蛋前水平;蛋鸭恢复后期大多数有一个明显的换羽过程;一般不出现神经症状,但在流行的后期,神经症状明显,表现为瘫痪、头颈扭曲、共济失调。当蛋鸡感染坦布苏病毒时,鸡群出现严重的急性产蛋下降,采食减少或食欲废绝,并伴有发热。
2.雏禽雏鸭最早在10日龄发病,大部分集中在20~40日龄,以神经症状为主,表现为行走不稳、站立不稳、倒地不起、侧卧、仰卧等;病鸭有饮食欲,但多因饮水、采食困难衰竭死亡,死淘率10%~30%;当其发生混合感染时,死淘率可增加至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