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泥鳅人工繁育及稻田生态养殖技术
来源:网络 作者:未知
泥鳅又称鳅鱼,在分类上属鲤形目,泥鳅科,泥鳅属。主要分布于我国淡水的河流、沟渠、水田、池塘、湖泊等,是较常见的淡水经济鱼类。
泥鳅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有水中人参之美称,不但有较高的食用价值,而且因其具性味甘平、补气益中,祛湿邪,能治消渴、痔疮、小儿盗汗等,还有很好的药用滋补功能,经常吃泥鳅还可美容、预防感冒等。
泥鳅目前国内市场价每公斤10~16元,国际市场价格更是可观,口岸价格每公斤30元人民币,韩国市场价最高达每公斤70元人民币。根据国内国际市场需求情况,大力发展泥鳅人工养殖前景非常广阔。
笔者将实践积累的泥鳅人工繁育及稻田生态养殖技术提供给广大养殖者,供参考。
一、泥鳅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
(一)人工繁殖
1.亲鳅来源
亲鳅最好来源于泥鳅原种场或从天然水域捕捞选择,要求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年龄在2~3龄,雌性体重15~25g,雄性体重12g以上。
2.亲鳅放养
4月初,将亲鳅依雌雄1∶1.2~1∶1.5比例分养于面积为80~120平方米,水深为70~80cm的亲鱼培育池塘中,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0.5~1kg。亲鱼放养前要进行清塘消毒,加固池埂,放养时用3%~5%的食盐水消毒5分钟左右。
3.亲鳅培育
亲鳅放入池塘后,要适时投喂饲料蛋白不低于35%的全价配合饲料,适量搭配动物碎肉,饲料要求新鲜适口、无腐败变质、无污染。投饵量一般占鱼重量的5% ~8%。产前日投两次,每日上午7~8时和傍晚各一次,其中上午投30%,下午投70%。产后每日傍晚投饵一次。培育期间每7~10天注新水10cm,每 15天泼洒一次生石灰浆,每立方米水体为15~20g。
4.人工催产
(1)催产亲鱼选择。待水温达22℃左右时,挑选腹部膨大饱满,柔软有弹性,腹部朝上能看到卵巢的轮廓,用手抚摸腹部肋骨明显,体质健状无病无伤的雌鱼和手摸胸鳍有粗糙感的雄鱼用于催产。
(2)催产药物及使用方法。催产剂种类有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HRH~A2)、马来酸地欧酮(DOM)。单独使用剂量为:HCG5IU/g~10IU/g,LHRH~A20.01μg/g~0.02μg/g;混合使用剂量为DOM0.003mg/g~0.005mg/g +LHRH~A20.005μg/g。雄鱼减半。注射方法则采用一次注射,催产剂用0.9%生理盐水稀释,现配现用,药液量按每尾0.2mL配制。注射部位为背部肌肉,针与鱼体成45度角,进针深度0.3cm~0.4cm,注射后将亲鱼放入网箱中。
5.产卵设施的准备
产卵用40目筛网制做产卵箱,规格根据生产规模而定。箱底平铺棕榈皮鱼巢。将已催产的亲鱼按雌雄1∶1.2~1∶1.5放入箱中。产卵时要保持周围环境安静,一般催产效应时间在11~13小时,产卵可持续7~8小时。
6.孵化
可利用孵化缸、环道、网箱等工具孵化。0.4立方米水体的孵化缸可放卵粒60~100万粒,环道每立方水体可放卵80~100万粒,网箱充气每立方水体可放卵20万粒左右。孵化时最适宜水温是20℃~28℃,破膜时间在30~35小时。孵化期间要加强管理,经常刷洗过滤筛网,防止跑苗。根据鱼苗发育情况调整水流和充气量,在破膜的第三天可取出鱼巢,投喂饵料,如轮虫、蛋黄等,投喂三天后即可转入仔鱼培育阶段。
(二)苗种培育
用于苗种培育的池塘面积以30~100平方米水深以40~60cm为宜。池埂、池底夯实,池底平整,最好铺垫15~20cm的淤泥。进排水设拦鱼密网,池中投放占总面积1/4的浮萍。放苗前按常规清塘消毒,注水50~60cm,每平方米施有机肥0.3~0.5kg,隔1~2天搅动池底一次,7~10天轮虫达高峰时投放鱼苗,每平方米放苗800~1000尾,放养时水温差不超过2℃。
在培育过程中少量勤注新水,追施发酵的鸡粪汁,培养天然饵料生物。池中出现大型枝角类,用0.3g/立方米~0.5g/立方米敌百虫杀灭,若天然饵料不足,可增投蛋黄、鱼粉、奶粉、豆浆等精饲料。当鱼苗长至2.5~3cm时即可分塘稀养或销售。
二、稻田生态养殖泥鳅
稻田养殖是稻田生态渔业的一个组成部份,有很多优点和好处。第一、在不破坏稻田原生态系统及不增加使用水资源的情况下可以做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效果。每亩稻田可收获泥鳅70~100kg,水稻可保持原产量,直接提高经济效益。第二,生态效应更为突出,主要表现为泥鳅可直接吃掉水中的部分有害昆虫,起到生物防治病虫害的部分功能,省用农药,减少了粮食污染。第三,泥鳅在稻田中的生命活动可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使水稻增产增收。第四,节约饵料,降低养殖成本。
(一)稻田的选择
要选择水源充足、水质好、排灌方便、保水能力强的田块做为养殖泥鳅的稻田。
(二)养殖前的准备工作
1.加高加固田埂
为了保持水位,预防田埂渗漏。田埂高度以50~100cm,埂基的宽度以100~120cm,埂顶的宽度以40~60cm为宜。要夯实,防止大雨冲垮田埂。
2.设置防逃网
在田埂的基部,下挖20cm预埋防逃网,上部预埋在高出最高水位线5cm处,网目的密度以鱼不能逃出为准。
3.挖鱼沟、鱼溜
挖鱼沟、鱼溜的作用主要是解决稻田施肥、施药及晒田与水产养殖所产生的矛盾,另一个作用是便于泥鳅回捕。
鱼沟宽度一般50~60cm,深40~50cm。鱼溜就是鱼坑,在进排水口通往鱼沟的地方挖一个3~5平方米的小坑。
4.进排水口的设置
进排水口均设置拦鱼网或拦鱼栅,设在稻田的斜对角,以减少进水时田面产生死角。
5.鱼沟、鱼溜施肥
放养前要在鱼沟、鱼溜内施足基肥,每平方米施0.4~0.5kg发酵好的有机肥,以利于繁殖饵料生物。
(三)养殖模式
1.板式,即前面所介绍的模式。
2.垅双行式
与平板式不同之处,主要是水稻种植方法上与传统种植方法有所区别,行距则为6寸、12寸。大垅双行增加光照,有效提高水稻产量。
(四)泥鳅放养
鱼种放养时间一般在插秧后10天进行。放养前用3%~5%食盐水浸洗鱼种5~10分钟。放养密度一般每平方米放养3~4cm的鱼种30~40尾或5~8cm的鱼种20~30尾。
(五)饲养管理
1.饵料及投喂
泥鳅饵料非常广泛,野生幼鱼、幼虾、昆虫、豆渣、米糠、豆饼以及人工配合饵料等均可摄食。投喂饵料要注意营养物质的全价平衡。尽量选用物美价廉、营养全面、适口性好的全价配合饲料。日投饵一般为鱼总量的8%~5%,视鱼的吃食情况增减,投饵地点应选在鱼沟内。日投饵两次。
2.病害防治
采取无病先防,有病早治,全面预防,积极治疗的原则。要彻底清塘,鱼种消毒,调节水质,细心操作,避免鱼体受伤,同时要精心管理、合理放养、均衡营养等,一但发生疾病要正确诊断,合理用药,防止误用药物造成损失。
泥鳅几种常见病预防方法。(1)水霉病:发病时水温较低,而且多在鱼体受伤后,体表为可见的灰白色棉絮状绒毛。感染此病后可用3%~4%的食盐水浸洗病鱼 5~7分钟左右,然后用0.3mg/L的二溴海因仝池泼洒。(2)打印病:病灶红肿,病灶多为圆形或椭圆形,主要在鱼体后半部。可用1mg/L的漂白粉全池泼洒,隔天一次。或用0.3mg/L的二溴海因。(3)腐鳍病:病鱼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并烂掉。可全池泼洒二氯异氰尿酸钠,使池水成0.3mg/L~0.5mg/L。(4)车轮虫病:病鱼体色发黑,体表、鳃粘液增多,在头部、体表、鳍等虫体密集的部位产生一层白翳。可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7mg/L。
除疾病之外,还有一些生物敌害,如蛇、鸟、凶猛鱼类、水鼠等,这些生物都是泥鳅的天敌,要加强管理,及时捕杀或驱赶,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六)泥鳅的起捕
泥鳅的起捕方法很多,有笼捕、药物驱捕、网捕、干塘捕等。其中以笼捕方法较为常见有效。
笼捕是根据泥鳅的生活习性,将笼设置在稻田环沟内,在笼中放置泥鳅喜食的饵料如油炒的米糠或蚕蛹等进行诱捅,捕鳅用的笼多为芦苇编织,一般为长 30~40cm,直径10cm的桶状,内置锥形漏斗。一般晚上起捕效果较好,2~3小时可收获一次,利用这种方法捕捞,起捕率可达80%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