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明樱蛤(Moerella Iribescens),真瓣鳃目,樱蛤科,明樱蛤属,俗称海瓜子、梅蛤、扁蛤,是一种具有经济价值的小型滩涂贝类,在我国分布于南北沿海,尤以浙江、福建沿海产量最大。彩虹明樱蛤肉质细嫩,肉味鲜美,深受居民的喜爱,为沿海居民自然采捕的主要品种。近年来我省沿海已开展一定规模的人工养殖,是滩涂贝类养殖的新品种。目前彩虹明樱蛤较多采用低坝蓄水养殖。现将有关技术简介如下:
一、养殖环境与场地修整
环境条件:应选择在风浪较小、潮流较弱、海况稳定的内湾高中潮区滩涂。底质以软泥沙质为佳,水温、盐度变化应尽可能适合彩虹明樱蛤的生态特点,彩虹明樱蛤的生存水温为-20C—350C,适宜水温10—300C,适盐范围6.5—32.7‰,耐PH值范围较大,为4.07—9.03。此外在选择养殖场地应注意避开有工业污染源的海区。
养殖塘的构筑:采用低坝蓄水养殖,彩虹明樱蛤摄食时间长、生长快,且塘内水温较稳定,可防止炎热或严寒造成彩虹明樱蛤的死亡。养殖塘由堤坝、环沟、水口及塘面等构成,面积半亩至数亩不等,形状大多为正方形,亦可随地形而异。堤坝高0.3—0.5米,堤基宽0.8—1米,堤顶宽0.3—0.5米。环沟是坝内环绕塘面四周的水沟,沟宽0.3—0.5米,深0.3米。水口是潮水进出养殖塘的路径,并起控制塘内水位的作用。塘面应稍低于塘外滩面,使塘内正常能蓄水10—15厘米。养殖塘筑好后,应用小钉耙耙松涂面,再用耙板把涂面耥平。对于老塘则要进行修整和平整。
二、清塘与播苗
清塘是指清除塘内一切不利于彩虹明樱蛤生长和生存的因素。彻底清塘除害,是养殖取得稳产高产的必要措施之一。除害的方法是在蛤苗放养前,施药物毒杀敌害生物。常用药物有生石灰、茶籽饼、漂白粉、氰化钠等。药物清塘应选择小潮水期内的晴天上午进行,可提高药效。同时尽量排出池水,以节约用药量,并注意池的死角,全面提高药效。清塘后整平涂面,即可播苗进行蓄水养成。
播苗时间:各地不尽相同,我省一般在5—6月或11月。
苗种规格及播苗量:一般苗种规格在2000—3000粒/公斤,每亩放养30—40万粒。苗种规格较大的,适当减少播苗量。
播苗方法:一般采用干潮播苗,选择在大潮时间,早晚退潮时进行,在干潮时排干塘水,把蛤苗均匀地撒播在塘面上,注意不得重播或漏播。
三、养成管理
彩虹明樱蛤养成期间应加强管理,禁止人工践踏,保护塘面平整,并经常测定养成场地的海水温度及盐度,注意其变化,观察彩虹明樱蛤活动及生长情况,定期测量并作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防漏防塌:在蓄水养成期间,应经常下海巡回检查堤坝安全情况,特别是在大风浪时要注意堤坝有无塌方、漏洞、漏水现象,发现问题及时做好修补工作,在高温和小潮水期间更要确保养殖塘安全,否则会影响彩虹明樱蛤的正常生长,甚至引起死亡。
防洪防淡:在台风、雨季及大暴雨时,因洪水注入,常会引起塘内海水比重突降,故雨后应及时排干塘水,涨潮时纳入新鲜海水,防止塘水比重过低,引起彩虹明樱蛤的生长障碍或死亡。
施肥培养藻类:若养殖塘内水质太瘦,可用活水丹、尿素等进行肥水,以培养底栖硅类,促进彩虹明樱蛤生长。
换水调节水位:定期换水,在大潮汛换水时,利用排水露滩之机,下涂检查彩虹明樱蛤的生长情况,整理、填平涂面、疏通排水沟,清除鱼、虾、蟹及浒苔等敌害生物。根据气候变化情况,及时做好水位调节工作,春秋季天气暖和蓄浅水,夏季炎热、冬季严寒加高水位。
四、收获
彩虹明樱蛤收获时间应根据各地的生长和肥满度情况而定,一般在繁殖季节之前,即从5月份开始直至9月份结束。繁殖期后的彩虹明樱蛤肉质较瘦,不宜收获。商品彩虹明樱蛤的壳长要求达到1.2厘米以上,壳长在1.8厘米以上称为大规格商品蛤,正常的体色为灰白色并带肉红色,有彩虹光泽。
收获方法根据涂质不同分为网刮和人工挖拣等方法,软泥质滩涂用网刮法,它操作方便、工效高,挖拣法适用于任何滩涂,而工效较低,但可以做到捕大留小,捕到的商品蛤质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