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夏季鲫鱼大红鳃病及鳃出血病的生态防控措施

2018-12-19 14:30:46浏览:891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江苏省是我国鲫鱼的主养区域,产量占据全国产量的60%以上,但近几年苏北地区爆发的大红鳃病和鳃出血病,引起很高的死亡率,

  江苏省是我国鲫鱼的主养区域,产量占据全国产量的60%以上,但近几年苏北地区爆发的大红鳃病和鳃出血病,引起很高的死亡率,尤其是鳃出血病被称为该地区的“不治之症”,让养殖户苦不堪言,损失惨重。夏季病害高发季节已经来临,高温、闷热、台风、短时暴雨等异常天气,容易导致鲫鱼应激,抵抗力降低,同时水质变差、有害菌大量滋生,易爆发鲫鱼大红鳃病和鳃出血病,宝来利来技术专家建议广大鲫鱼养户朋友及时做好生态防控措施,减少经济损失。

  症状及流行情况

  鲫鱼大红鳃病

  患病鲫鱼鳃部水肿、出血,呈鲜红色,故老百姓称之为“大红鳃”。此病发病猛、传染快、致死率高。解剖病鱼发现腹腔内充满淡黄色液体,与空气接触十几秒钟即呈果冻;肠道无食且红肿,最明显的症状是肝脏出血,严重的伴有肾脏等内脏器官出血;胆囊肿大,颜色变深或呈墨绿,胆汁充盈,有的胆汁变褐色;一般泄殖孔无红肿现象。鲫鱼大红鳃病病原初步被证实为嗜水气单胞菌。每年的5-7月和10-11月份,当水温在22-26℃时,是大红鳃爆发的高峰期,水温超过26℃,发病情况会逐渐减弱,主要危害体重250克以下的鲫鱼。

  鲫鱼鳃出血病

  濒死鱼离群独游(但是此种现象较少)全身发黑,各鳍条末端发白,最典型特征为死亡的鱼鳃盖上有一红点。检查濒死鱼,眼球突出,眼球及下颌、胸鳍基部点状充血,部分鱼有身体出血现象,病鱼捞出水面后,鳃部即开始大量出血。解剖发现,内脏粘连,肝脏充血严重,部分鱼有黄色半透明腹水,鱼鳔有点状出血。鲫鱼鳃出血病病原初步被证实为鲫鱼造血器官坏死病毒(鲤鱼疱疹病毒Ⅱ型,CyHV-2),该病毒能引起鲫鱼鳃部动脉血管的病变。发病与温度密切相关,每年5-7月和10-11月份,当水温在22-28℃时,是鳃出血病爆发的高峰期,死亡率高,水温超过28℃,死亡率会迅速下降。

  发病诱因分析

  (1)鲫鱼种质退化导致鲫鱼生长速度、抗病能力下降,苗种引进检验检疫制度不严格,导致苗种带入病原微生物,扩大了疾病的传播蔓延。

  (2)投喂劣质饲料,适口性、诱食性差,鲫鱼食用后营养差难消化,容易导致肠道及肝胆疾病,且劣质饲料存在病菌毒素感染,容易污染水质,外加过量投喂高蛋白饲料,鲫鱼肝脏负担加大,造成鲫鱼体质减弱,免疫力差,且池底酸化、残饵沉积,水质环境恶化,极易导致疾病暴发。

  (3)塘口多年不清淤,不晒塘,底泥淤积严重。底泥微生物厌氧呼吸产生的有毒有害物质释放到水体中,造成了池塘水质变差,对底栖性鲫鱼产生毒性最为显着,同时引起池塘菌相、藻相失衡,降低了池塘生态缓冲性,鲫鱼容易产生应激而疾病暴发。

  (4)池塘透明度偏低,藻类老化,微藻光合作用受到抑制导致池塘微藻的自净能力降低,微生物生态系统紊乱,水质恶化。藻类白天产氧不足晚上又消耗大量溶氧,加之增氧机配置不足和开机时间不够,导致池塘溶解氧普遍不高,池底氧债更是明显,鲫鱼长期处在低氧环境会引起体质变差,抗病力减弱,更易遭受病原的感染。

  (5)鲫鱼高密度养殖、过度投饲、施肥加之池塘老化及环境污染等影响,易造成水质恶化、池塘缺氧及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增多,从而引起鲫鱼体内血红蛋白降低导致鲫鱼极度贫血、体质虚弱,极易感染致病菌和病毒,在鲫鱼应激状态下,易导致大红鳃病和鳃出血病的爆发。

  (6)在鲫鱼养殖过程中,为了防治病害发生,大量使用杀菌消毒药物,影响水质,造成鲫鱼肝胆负荷加重,使鲫鱼免疾能力下降。同时,滥用抗生素导致病原微生物产生耐药性,疾病爆发时无药可治。病毒性疾病用抗生素治疗,不但起不到治疗效果,还延误治疗时机造成大面积死鱼;爆发大红鳃或鳃出血病时使用杀虫药加重了对鳃的刺激,引起死亡量增加。

  生态防控措施

  鲫鱼大红鳃病和出血病爆发率高、死亡率高,建议以生态预防为主,通过外控水质、底质环境,内调肠道、保肝护肝,外加全面抗应激、提升鲫鱼免疫机能等综合生态防控,以控制鲫鱼大红鳃和鳃出血病的爆发与蔓延,减少鲫鱼养户经济损失。

  (1)选择规格整齐、品质质量高、抗病力强、成活率高、生长速度快的优质鲫鱼苗,避免选择种质退化鲫鱼苗。鲫鱼苗投放前做好检验检疫工作,防止鲫鱼苗带入病原微生物。

  (2)投喂大品牌、优质饲料,避免过量投喂高蛋白饲料。

  (3)定期泼洒“绿水解毒安”解毒,泼洒“利生素”或“宝来雅”、“乳酵素”或“强效EM”,补充水体有益菌,调节、稳定水质,减少水质变化大、倒藻带来的鲫鱼应激。

  (4)定期使用“生物底爽”、“底黑安”或“底速安”,生物改底与化学改底交替进行,分解池底有机物,降解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消除底泥发黑、发热、发臭、腥酸等腐败现象,增强池底的自我修复能力。

  (5)定期泼洒“菌克27”或“菌克A380”,以生物防控病原菌方式,消灭水体致病菌,减少鲫鱼大红鳃病和鳃出血病的爆发。

  (6)高温季节,台风、暴雨天气较多,可外泼“低聚糖863、激活或激安C”,补充营养,提高鲫鱼免疫力,减少鲫鱼应激,同时泼洒增氧型底改“底生氧”,增加底部及水体溶解氧,防止鲫鱼因缺氧导致的浮头及体质差导致的疾病爆发。

  (7)定期在饲料中添加“免疫多糖518(或低聚糖863)+肝舒+产酶益生素(或速调速补)”,健肠保肝,提高鲫鱼的免疫能力和抗病能力。

  总结

  在防治鲫鱼大红鳃病和鳃出血病的过程中,要谨记“生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在鲫鱼养殖整个过程中都要控制病原微生物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通过外控、内调、合理给药的生态养殖理念,打造良好的池塘水质、底质环境,调理好鲫鱼肠道菌群,增强鲫鱼自身免疫力等措施,从而减少鲫鱼大红鳃和鳃出血病的爆发,提高鲫鱼养殖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小蚕的饲养技术重点与要点

上一篇:

贻贝苗种运输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