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蚕流行性病毒病包括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病毒性软化病和浓核病等,严重影响蚕桑生产。尤以血液型脓病、中肠型脓病和病毒性软化病为严重。目前尚无特效药,但可通过综合防治办法控制其发生和蔓延。
1.病毒病的传染规律
病蚕流出的脓汁、尸体,排出的粪便、胃液,污染的蚕室、蚕具及被某些带病的野外昆虫污染的桑叶均可引起感染。高温、叶质差、叶发热,特别是夏秋蚕期,受饿、受蒸,可增加发病率。从感病到病症显露通常为6~10天。即大多数蚕在4龄或5龄初感病,到5龄的第5~6天暴发成灾。
2.血液型脓病的识别
群体发育差异不明显,出现迟眠或不眠蚕。个体表现行为狂躁,常爬至蚕座边缘,体躯肿胀,体色乳白,体皮易裂并有脓汁。
3.中肠型脓病的识别
群体食欲减退,生长慢,龄期延长,发育不整齐,蚕体瘦小,反应迟钝。外观胸部呈半透明、体色灰暗无光。初发病时体色发黄;入眠时间不齐,多静伏蚕座四周或桑叶底部,少吃或不吃桑。挤捏病蚕尾部,压出的蚕粪粘腻呈黄绿色,严重时乳白色。撕破表皮,重病蚕的中肠后部呈乳白色。
4.病毒性软化病的识别
群体食欲减退,发育不齐,龄期延长,行动呆滞,蚕体瘦小,眠起时间不齐,空头、起缩、下痢。消化道空虚,体色泛黄,排褐色稀粪,尾部有褐色污液,病蚕软绵,反应迟钝,死后尸体软化、腐烂。撕破蚕皮观察中肠,肠内充满淡黄色或淡褐色肠液,只有少量残存叶片,肠壁透明失去乳白色。
5.病毒病的综合防治
养蚕前搞好环境卫生,如蚕室、贮桑室、上簇室和大小蚕具进行消毒,杜绝病原传播;用0.3%~0.5%漂白粉喷洒蚕室地面、贮桑室;严格提青分批,隔离淘汰弱小蚕、虚弱蚕;在各龄眠起或喂叶前撒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防止夏秋期高温、闷热的危害,保持蚕室适宜温、湿度、空气新鲜;重视桑园治虫和肥培管理,保证良桑饱喂;大蚕每天喂前撒一层新鲜石灰粉;发现病蚕及时捡出,投入石灰消毒桶或掘土集中掩埋。挑取病蚕后,用漂白粉液或肥皂洗手后才能喂蚕;或及时用石灰粉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也可添食红霉素,添食浓度按说明书或加大5倍浓度喷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