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近尾声,作为大闸蟹养殖一个自然年,作为蟹农的我们,又到了清塘,准备幼蟹苗选择的时刻,特别是本年度一些养亏没有规格又无产量的养殖户,很是纠结于苗种是否选择对错的问题。还有就是一些新手养殖户,也对苗种的选择上产生了很多的迷茫和纠结。
近时,微信等网络上很多打着专业水产公众号的一些从业者,天天在推广蟹苗大亲本的优势,勾结一些养蟹苗及贩苗从业者,人为炒作大母本苗籽,扣蟹的神话,以达到谋取暴利的目的,希望大家能有所警惕,防止掉入高价苗陷阱,输在了高成本投入的养蟹路上。
今天,笔者把本人养蟹近几年扣苗选择上养成蟹的一些数据来讨论一下,大亲本蟹苗到底有多大的养殖优势。
一、从苗种培育的角度看,为什么选用大规格的亲本来培育?
答:1、大闸蟹选择大规格亲本,用来培育养殖苗种是为了满足物种群体选育和提纯复壮的需要。大闸蟹属长江水系河蟹,具有生长快、规格大、抗病力强、味道鲜美的特征。前些年来,一些个体育苗厂为了节约育苗成本,选用小规格蟹种(1两左右的早熟母蟹)及辽系苗种,长江系杂培作亲本,导致种群退化,遗传特性减弱,大闸蟹个体越养越小。
本人从不养扣苗,白籽,自08年养蟹的苗种扣蟹,一部分进自当涂乌溪,当地苗,一部分从南通启东,宣城金宝圩,崇明堡镇(大籽)等地轮换。从养殖收益看,当地苗产量略高,其它成蟹规格上没有太多差异,其中2013年,源自崇明苗的产量为238斤/亩,规格公母平均达3.7两。通过以上个人养殖数据看,所谓大籽(大亲本)这个概念看,本地苗显然比大亲本靠谱。
从生物遗传特性上来说,对亲本进行提纯复壮是解决大闸蟹种质退化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重视亲本的规格,遗传基因稳定才是根本。前几年,国家专业研究单位,选择大规格国内大闸蟹种蟹,从德国选取稳定血统外源大闸蟹种蟹作亲本进行群体选育是提纯复壮的关键措施,稳定了国内大闸蟹苗种退化问题,经过近几年的繁育,稳定了大闸蟹大规格的生物特性及特征。目前,在苗种繁育上,3母,4公左右亲本的繁育蟹苗与4母,6公以上亲本的遗传基因稳定性已经没有了根本性的区别,从养殖效益上综合考虑,3母,4公亲本的所有遗传特性是大闸蟹典型的特征,不但养殖产量稳定,成本适中,抗病性好,而且养殖成品蟹的个体标准明显偏大。
2、从生物遗传学角度来看,个体小,体质差的大闸蟹种群在自然生长,世代交替中一部分会被淘汰掉,另外少数部分会产生种落基因变异,逐渐为适应外源环境,变异丧失其优良个体性状,导致大闸蟹生长慢、规格小、抗病力差,种群特性减弱。所以育苗选种时,不一定必须要选择母本越大越好,一定要注重种蟹的体质优良,种群特性的稳定的基础上,再考虑个体的优势。不是所有的大亲本就能育出优势苗种,相反,很多的大亲本育苗,因为基因变异的生物特性不稳定,会在二代,三代苗种出现返祖现象,早熟,个体偏小的原因,与无限追求大母本大规格的炒作不无关系。
二、那么大闸蟹大规格亲本培育出来的扣蟹苗种,到底具有什么优势?3.5母、4母、5母是否亲本越大,优势越明显呢?
答案在下面,你继续往下看。
答:笔者养蟹近三十年,关于蟹苗的培育过程,可以说的上是见证者,亲历者。
九十年代,苗种技术不成熟,笔者去过辽宁,宁波,温州购买过蟹苗,从养殖效益上说,曾经都不错。自进入2000年后,随着人工养苗技术不断成熟,对苗种培养的要求也越来越规范,源于如东,射阳,泗洪等地的苗籽厂严格按规范要求亲本培育出来的扣蟹具有生长速度快、个体大、规格整齐、体色一致、肢螯齐全、活力强、幼体在变态过程中淘汰率低的特点。通常苗籽厂以2.0母、2.5母、3.0母作亲本主流种源,生产出的苗籽遗传基因稳定,无论扣苗,成蟹产量也很稳定,养殖效应也有保证。而育苗过程中逐渐发现亲本规格越大,产出的苗籽量却越来越少,作为养殖扣苗,其成蟹产量明显偏少,没有产量,仅规格还算稳定,如果比较3母亲本,4母,5母基本没有养殖效益优势,量产仅其一半,这也就意味着其生产投入成本相对增加,其综合养殖优势特征就越不明显。所以,你可以考虑一下目前的哪个育苗厂家愿意发这么大代价全部用那么多大亲本呢?人家利润哪里来呢?
三、大闸蟹成蟹的养殖应该在苗种投入上具备什么优势?3.5母、4母、5母是否亲本越大,优势越明显?笔者认为:
答:使用大亲本(4母以上)苗籽,不如投入大规格扣蟹(60头左右,规格统一)养成蟹,使用大亲本苗籽,不如在8,9月份,提前将培养的苗籽豆苗(亲本3.0两左右)混入成蟹塘插苗,提前让苗种进入大环境竞争。从这几年本人养殖情况分析,每年11月底,幼蟹除部分自然淘汰外,基本达到1斤15一20只,来年产出的成蟹规格大、质量优,“3母、4公”以上的外贸规格精品蟹亩产169.00斤以上,高出一般养殖户的两倍以价格,大闸蟹规格基本达到平均公母3.0两,养殖利润高。曾尝试用3.5母、4母、5母为亲本的高价苗种,使用同样方式养殖成蟹养成过程中发现,亲本规格越大,幼蟹平均生长速度并不越快,养成的大规格成蟹比例也不明显越高,成蟹产量反而不高优势并不明显。(今年,我在泛兴化地区,宝应,林湖,安丰,盐城,大丰正在试点插苗养殖示范,目前追踪情况下,2.5母一3母亲本插苗长势,最是稳定,早熟现象明显偏少。其中林湖乡示范养殖户,一幼插苗大的已经到了八钱)。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关于蟹苗大母本的故事,从科学养殖大闸蟹生物科研的角度来说,有其一定的依据。但是,从经济市场化利益的角度看,大母本并不是很稳定的模式。袁隆平老先生把水稻单产从几百斤/亩,杂交改良到现在的吨/亩,他只是改良了水稻的繁殖能力,而不是增加了水稻的单体重量,通俗地讲:没有把大米培育成黄豆大,而是将水稻成穗粒加大了几倍。
我个人觉得每个螃蟹品种都有特定的个体大小区间,比如:梭子蟹、大闸蟹、帝王蟹等都有它们特定的一个规格个体大小区间,类似于白人、黑人与黄种人,我们不同肤色的人也存在的这种情况,比如:白种人相比于我们黄种人来讲普遍体格大小上偏大一些等!
这些大家应该都会认同,那么问题就来了——有必要在同一个品种里面纠结那么多基因影响整体规格的事么?
整个这一个品种基本上平均个体规格大小都在一个区间里面波动!举极端例子不能说明问题,比如:姚明、潘长江,这种就属于两个极端,数量少,不具有代表性,中间那么多平均区间个体为何就不提呢?我们搞养殖产量主要还是看整体平均规格大小,而不是看你塘口极个别特大、特小的螃蟹,这种特大的特小的每个塘口都有,这个别个螃蟹能够决定你全年塘口效益么?
真的如果想要在基因影响个体大小上面做文章,应该选择两个平均个体规格大小差异较大的品种来进行杂交,这样这个问题才更具有基因方面的研究价值,你们说呢?
作为大闸蟹育苗,本人认为:在现有的遗传稳定性下,如何适当地培育提高种苗的抗病性,生存耐受性才是根本方向。一味地吹嘘大母本=大规格无疑是个笑话。
之前就说了,这个行业很乱,坑很多,为何呢?因为这个行业机会也很多,钱好挣!所以,近年来,一些根本没有养蟹技术,从业经验的人员,看到养蟹行业苗种的暴利,以各种包装进入本行业挖坑,一些卖饲料,卖药的,苗种肩客联手,坑农骗业,希望大家能看的明白。有个卖猪饲料的猪专家,改行卖药,然后又据说与研发大亲本蟹苗挂勾了,天天在说没有姚明的种子,潘长江的后代,永远就是潘长江。
那我弱弱地问你一声:武松与武大郎怎么解释?
大家都是养蟹同行的,每个人应该清楚:同样的苗种下塘,哪怕统货1两,你的塘口内总有几只5两蟹,猪专家你怎么解释一下?
中国消费猪肉的市场几万亿斤每年,而大闸蟹市场一年仅千亿不足。如果你猪专家,真有能力把大闸蟹养成王八大的规格,为什么不先运用高新技术把生猪养成牛大个?毕竟那才是你的专长。一个大姑娘,在一本正经地教别人怎么养孩子,这样的笑话,你懂得!
写完这篇文章,我知道我立马会中枪,没关系,我习惯了,因为站在不同位置的人,立场不同,目的不同,注定说的话肯定不一样!但是,作为一个养蟹人,我想我有必要说出自己的看法—— 大亲本苗种技术当前阶段不成熟,而且不稳定,养蟹人,请捂紧你可怜的钱袋子,一次的投入,一年的希望,养蟹不易,坑在眼前。大母本的神话起于贪念,止于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