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气温高,水体中细菌、病毒、寄生虫大量繁殖传播,如不及时拌料内服,原本体质弱的鱼苗就很容易被细菌和寄生虫感染,成为传染源。而我们传统的预防措施是以杀虫、杀菌为主,这种预防模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寄生虫和细菌依然存在,鱼的体质受药物的毒性刺激变得更弱,而且还给致病因子增加了耐药性,同时每一次杀虫杀菌都会破坏池塘生态系统的平衡,影响鱼的健康和生长。下面介绍渔药内服时的6个注意事项。
1 不同种类渔药内服的使用时期
对于代谢改良类药物(如中草药、多维、微生态制剂),一般在每次疾病高峰期前15d进行拌料内服,增强动物抵抗力,多维和微生态制剂可以定期内服,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发生。对于抗生素类药物,建议在发病初期使用,有比较好的治疗效果,但不建议在平时喂料中长期使用,会增加耐药性从而失去后期的治疗效果。
对于驱虫类药物,只有在确认虫体病原后才可使用,因为驱虫药在杀虫、驱虫的同时对鱼体有一定伤害,会在一段时间内影响鱼的食欲和生长速度。
2 不同作用机理渔药内服的投喂时间
各种渔药内服后,在鱼体内效应时间不尽相同,比如诺氟沙星按每100kg鱼体使用50mg的用量,内服1h后在鱼体血液达到最高浓度,并且在24h内,血液浓度仍可抑制大多数鱼体致病菌,因此诺氟沙星每天只需投喂1次,一般在中午拌料使用,使用效果最佳。如果将其分成几次投喂的话,会降低其杀菌浓度,反而使细菌产生耐药性。
3 渔药内服的使用周期
渔药拌料制作药饵后必须按说明书要求投喂1个疗程,不能投喂1次就结束,一般为5——7d.因为,内服药摄食后进入鱼体参与体内循环,发挥作用需要一个过程,不像消毒药全池遍洒后,效果立竿见影。而且内服药发挥作用,病鱼停止死亡后,还要继续投喂2d,如果过早停药,鱼体内病原菌未控制彻底,容易复发。
4 高温季节的渔药内服
5——8月,水温大多在25℃以上,鱼吃食旺盛,生长较快,且水环境复杂多变,进一步加剧了鱼机体的应激能力,特别是内部器官,如肝胆、肾脏、肠道。所以,这段时间极易出现肝胆综合症、肠炎、出血病等,因此更要注重保肝护胆、内服抗菌等营养搭配内服工作。建议养殖户每15d喂1次内服药,即喂7天停7d,1个月2次。有一个案例是养殖户在7月份早期,内服工作做的较好,但鱼不出现死亡就停药,结果鱼在8月份出现大量死亡。我们提倡的内服不仅是为治病防病,同时还要提高生长效率,5——8月是鱼生长的旺季,仅以不死鱼来判断鱼的长势是不科学的,生长季节更要注重营养的合理搭配。
5 渔药内服的使用剂量
药品包装说明书一般都会注明,每kg饲料拌多少克药,每包药品可以拌多少kg饲料,这是根据存塘鱼体重的比例换算得来。研究表明,每千克鱼体重使用10mg恩诺沙星能起到治疗效果,也就是每t鱼要用药10g.
由于不同季节、不同鱼体规格的摄食率不尽相同,加上鱼发病后摄食量下降,如果按照饲料用量去计算用药量会出现较大误差。一般而言,鱼类的摄食率在2%——3%之间,如果病情严重摄食率会更低。最好的计算方法还是按照鱼体重计算,存塘鱼体重乘上每kg鱼需使用药物有效成份的用药量,再除以药物含量就得到了用药量。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只对水体中某一种吃食性鱼类使用内服药治疗疾病时,需要把其它吃饲料的鱼的体重也考虑进来,否则很难避免药饵不被其它吃食性鱼类摄食。另外,防治网箱、流水养鱼等单一品种的鱼病时,内服渔药应多加5%的药量,因为药饵流失较多,水中野杂鱼也会抢食部分药饵,需要考虑药物损失量。
6 渔药内服的使用方法
渔药一般拌匀到饲料中晾干后备用投喂,但内服渔药分为有粘合剂和无粘合剂两种,判断方法是用湿手沾药物,如感觉粘手说明加有粘合剂。有粘合剂内服渔药一般不能加水拌料,否则会成糊状,可以先取部分饲料和药物混合均匀,再加入剩余饲料混合均匀,按照5%比例加水到喷壶中进行喷洒混合,药品均匀粘附在饲料表面后置于阴凉处晾干。
没有加粘合剂的药物如果是水溶性的,可以直接用水溶解后,再喷洒到饲料表面混合均匀,晾干;如果是脂溶性的药物,可以用少量食用油或酒精溶解后,再喷洒到饲料表面混合均匀,最后置于阴凉处晾干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