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态特征
1.1卵 其卵呈圆形,两侧稍扁,直径1.3mm,初期为杏黄色,后期转为褐色,卵粒密集在一起,形成一个卵块,上有黄褐色绒毛。
1.2蛹 其体长19~34mm,雌蛹体形较大,雄蛹较小,体态呈红褐色或黑褐色,仍有黄褐色绒毛。
1.3幼虫 其1龄幼虫头宽0.5mm,体态呈黑褐色,刚毛长,且中间具有呈泡状扩大样的毛,称为"风帆",是减轻体重、风吹扩散的构造;2龄幼虫头宽1mm,黑色,体态呈黑褐色,胸 腹部显现出2块黄色斑纹;3龄幼虫头宽1.8mm,黑灰色,胸、腹部花纹增多;4龄幼虫头宽3mm,褐色,头部出现明显2条黑斑纹;5龄幼虫头宽4.4mm,黄褐色,虫体花纹与4龄相似。6 龄和7龄幼虫头宽5.3~6.0mm,头部淡褐色,散生黑点,"<"字形黑色斑纹宽大,背线灰黄色,亚背线、气门上线及气门下线部位各体节均有毛瘤。共排6纵列,背面2列毛瘤色泽鲜艳,前5对蓝色,后 7对为红色。
1.4成虫 成虫雌雄异型,雄蛾体长16~21mm,翅展37~54mm,前翅呈灰褐色或褐色,有深色锯齿状横线。中室中央有1个黑褐色点,横脉上有一弯曲形黑褐色纹,前后翅反面呈黄褐色。雌 蛾体长22~30mm,翅展58~80mm,前翅呈黄白色,中室横脉明显具有"<"形黑色褐纹,其他斑纹与雄蛾相似。前后翅外缘每两脉间有黑褐色斑点。雌蛾腹部肥大,末端着生黄褐色绒毛。
2.生长规律
舞毒蛾1年发生1代幼虫。从8月至翌年4月在卵内越冬,蛹期及幼虫的生长期较短,幼虫孵化是在4月下旬或5月上旬进行,卵块所在地的温度能够影响孵化。幼虫孵化后成群结队聚集在原来的卵块上,等 到气温变暖时上树取食树芽。1龄幼虫能借助风力及自身的"风帆"飘移很远,距离可达1.6km.舞毒蛾2龄后分散取食,白天潜伏在落叶、树杈、树皮或树下石缝里,等到傍晚时上树取食,天亮时又爬回隐蔽场所。低 龄幼虫受震动后吐丝下垂借风力传播,大龄幼虫有较强的爬行转移能力,为害性极大,能吃光树叶。食料缺乏时,大龄幼虫便会成群迁移。
雄虫蜕皮5次,雌虫蜕皮6次,均在夜间上树蜕皮,幼虫期约60天,5~6月为害最为严重,6月中下旬陆续老熟,爬到叶片间、枝条间以及树干裂缝里、老树皮下进行吐丝固定虫体化蛹。6 月下旬~7月上旬化蛹最多,蛹期12~17天,成虫7月大量羽化,7月中下旬为盛期。成虫具有趋光性。雌蛾有较强的引诱力,能释放性外激素引诱雄蛾,交尾后多在树干或主枝的阴面、树洞中、石块上、屋檐下等产卵,雄 蛾善飞翔,日间常成群在林中飞舞,故称"舞蛾".每次可产卵1~2块,数量多达400~1500粒,产卵后雌蛾将其腹部鳞毛覆盖其上。
舞毒蛾的有利繁殖条件是干燥、温暖、稀疏而由其主要寄主树种所组成的纯林。所以在林缘、阳坡、林间道路两侧、居民点附近林分等处舞毒蛾为害严重。
3.寄主植物
日前发现的舞毒蛾寄主植物达500余种,它能为害多种针阔叶树种和果树,当大量发生时,甚至为害到农作物和杂草,但在不同的地理分布区,主要为害的树种有所不同,是 因为舞毒蛾是第三纪针阔混交林的居住者,在其广大的分布区内与当地条件长期适应。食料不仅对舞毒蛾的相对生长率、生长发育时间和蛹重有很大影响,而且也影响到寄生蜂的生长发育时间、大小以及寄生率。
在我国,柿树、杏树、黄栌、加杨是对舞毒蛾生长较适宜的树种,而华山松、国槐、刺槐、白蜡和抗虫杨则是舞毒蛾幼虫不喜食的树种。舞毒蛾发育历期、蛹重及产卵量与所取食的寄主植物有明显的相关性。& amp; amp; amp; amp; amp; amp; amp; amp; amp; amp; amp; amp; amp; amp; amp; amp; amp; amp; lt; /p>
舞毒蛾幼虫一般是5月上旬开始活动,取食寄主植物叶片。其中南湖公园寄主植物主要有杨、柳、榆、栎、山杏、山楂、落叶松等,受其为害极重。
4.天敌昆虫
目前已知的舞毒蛾天敌昆虫有91种,分别隶属6目19科,其中寄生昆虫55种,生态环境条件不同,寄生昆虫对舞毒蛾抑制作用差异很大,可见,自然生态环境好的林分,更 利于寄生性天敌昆虫对舞毒蛾的自然控制,从而降低害虫发生的程度。
舞毒蛾卵期较长,一般从8月~翌年4月,幼虫及蛹期较短,寄生于幼虫及蛹期的天敌昆虫,必须寻找其他转主寄主寄生并在其体内越冬,否则不能保持其种群的延续。
5.防治管理措施
5.1营林措施 可采取提高造林密度、合理施肥、加速林地郁闭度,以及种植舞毒蛾不喜食的油松、华山松、白皮松、刺槐、国槐等树种,来达到控制舞毒蛾的目的。
5.2人工治理 舞毒蛾初孵幼虫有群聚性,集中成片,所以也可以根据其生物学特性以及不同的越冬场所采取相应的人工防治方法。由于近年来气候变化的影响,可在幼虫尚未活动前,人工刮除卵块,以 降低害虫数量,减少翌年虫口密度;亦可幼虫聚集还未分散时,及时人工捕捉灭虫。
5.3化学防治 通过2.5%溴氰菊酯乳剂进行喷杀试验,舞毒蛾幼虫平均死亡率可达到99.4%.也可用25%灭幼脲Ⅲ号悬浮剂,450~600g/ha,防治效果良好。由于幼虫在取食、化 蛹等活动过程中常沿树干迁移,所以可以用菊酯类药剂制成的毒笔、毒纸、毒绳等在树干上划毒环,缚毒纸、毒绳,毒杀幼虫。
5.4植物制剂防治 幼虫期喷洒触杀性杀虫剂,如1.2%苦·烟乳油1000倍液。杨、柳、榆、栎、山杏、山楂、落叶松等树木,喷洒后见效快,可达90%~100%. 而对益虫和天敌无害,对花草、树 木也无药害。药剂杀虫普广,幼虫一旦接触,具有强烈的触杀、胃毒和一定的熏蒸作用。尤其对鳞翅目、同翅目幼虫防治效果更佳。
5.5灯光诱杀 每年7月在林间使用佳多片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或用节能灯作诱虫光源,灯下安放盛有1000~2000倍液杀虫剂的塑料盆,引诱毒杀羽化成虫,每晚开灯6小时以上,每 隔1小时捞一次死亡虫体,可有效地诱杀成虫。
5.6生物防治 性引诱剂诱杀成虫具有很强的趋性化的特点。特别是 中国农业网对雌蛾释放出的性信息素,可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舞毒蛾成虫。性 引诱剂诱杀与灯诱不同的是具有专一性,只对舞毒蛾有效果,所以能够集中歼灭。环保的同时还有利于保护益鸟。
5.7燃烟防治 在每年的5月下旬~6月上旬,在幼虫3龄期进行化学烟剂防治。放烟时间一般在清晨或傍晚时出现逆温层时进行,烟 点之间的距离为7m,烟点带间的距离为300m,如果超过300m,则应补充辅助烟带。在放烟时一定要按照烟剂安全操作程序进行,放烟过程中注意防火,防止引起森林火灾。注意选择以生物农药为主成分的烟剂,降 低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但在必要时也可以使用化学药剂压低虫口密度,减轻灾害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