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从育到推攻克大白菜产业痛点

2018-12-19 18:02:48浏览:559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北京人吃到的大白菜大部分都来自同一支育种团队培育的品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白菜遗传育种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北京人吃到的大白菜大部分都来自同一支育种团队培育的品种——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白菜遗传育种团队。正是团队科研人员长达40余年的努力,才让一颗颗白菜种子满足了不同时期的餐桌需求,保障了“菜篮子”供应的安全,引领了我国大白菜的“变迁”。

  近年来,根肿病、黄萎病等土传病害成为大白菜生产新的威胁因素;产业发展对品种耐贮运性提出更高要求,消费多样化也需要新的品种类型。解决大白菜产业这几个新的“痛点”,需要科研创新发力。

  为此,由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北京京研益农科技发展中心等单位联合开展的“大白菜优异种质创新和多样化系列品种选育与推广”项目,以提高大白菜复合抗性、耐抽薹和耐贮运为育种目标,建立了抗病性精准鉴定和高通量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体系,选育出抗性强、类型多样、综合性状优良的大白菜新品种,实现了品种更新换代与良种产业化开发,使新品种占有率居全国首位。

  该项目具有显著的技术创新性和巨大的产业影响力,目前已获得2017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和2016~2017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

  据该项目的首席专家、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耐寒类蔬菜遗传与育种研究室主任张凤兰介绍,针对大白菜生产中新流行的土传病害黄萎病和根肿病,该项目在国内首次建立了黄萎病和根肿病精准抗性鉴定评价技术,并大规模用于抗源材料筛选,获得高抗黄萎病材料9份,兼抗根肿病4号和7号生理小种材料3份,为抗病品种的选育提供了材料保障。同时,为解决大白菜优异种质资源缺乏和遗传基础狭窄的难题,项目通过多材料复合杂交结合抗性鉴定和分子标记辅助定向选择,实现了优质和抗病等多个性状的高效聚合,创制了抗病、优质的白菜骨干亲本系材料100余份,有效拓展了白菜优异性状来源,为换代品种选育奠定了材料基础。

  目前,市场上对大白菜的需求正日趋多样化,大白菜产业面临消费升级。对此,项目培育出8个可满足多样化需求的突破性新品种,实现了大白菜品种的更新换代。其中,“京秋3号”“京秋4号”复合抗性强、优质、耐贮运,为华北和东北地区秋播大白菜的主栽品种,连续4年被农业部列为唯一的大白菜主导品种;春播晚抽薹品种“京春黄”和高抗根肿病的品种“京春CR”,是我国高原和高山春夏播大白菜主产区成长最快的品种,逐步替代韩日进口品种,实现了高端品种的“本土化”;“京春娃2号”打破了国外品种的垄断,成为国产娃娃菜第一大品种;高品质、速生苗用品种“京研快菜”“京研快菜2号”和“京研快菜4号”,实现了周年栽培,改变了生产上长期缺乏冬春和夏季栽培专用品种的难题。

  为促进项目成果的转化和新品种推广,项目创建了高效配套的白菜杂交种生产和产业化关键技术。通过关键技术装备研发集成,在国内率先实现大白菜杂交种制种从整地、起垅、定植、施肥、打药、收获、脱粒全程机械化配套。同时,还建立了可规模化用于商品杂交种真实性和纯度鉴定的分子标记检测技术体系,以及大白菜种子丸粒化加工技术,引领了全国大白菜杂交种制种和加工技术的变革,为白菜新品种产业化提供了技术支撑。

  由于育成和推广的8个大白菜新品种商品性和多抗性突出,符合周年生产和产品多样化需求,已在全国28个省市推广并远销欧美等国家,国内推广面积3181.3万亩。同时,基于广适、丰产、耐贮运、复合抗病性强的优势,新品种较主产区原主栽品种增产10%以上,生产中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量约25%,平均亩节约农药和肥料成本约90元,新增社会经济效益310.58亿元。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中国农科院揭示水稻-稻瘟菌互作新机制

上一篇:

种康团队发现水稻低温适应性“分子开关”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