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郭口顺:一位九旬老人的党员本色

2018-12-19 18:11:14浏览:935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作者:本报记者 陆健 严红枫  编者按:他是一个步入鲐背之年的老人,本该颐养天年、安享天伦之乐,却心系群众,长年奔波在海岛

  作者:本报记者 陆健 严红枫

  编者按:他是一个步入鲐背之年的老人,本该颐养天年、安享天伦之乐,却心系群众,长年奔波在海岛基层,热心助学帮困;

  他是一位新中国成立之前入党的老党员,本该“功成身退”,却执着如初,身体力行31年如一日无偿为青少年成长操劳;

  他是一名离休干部,本可享受正县级领导待遇,却蜗居一间50平方米的陋室,从不为儿女私情“破例”,决不突破为官做人的原则。

  这位老党员就是已93岁高龄的郭口顺,浙江省玉环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玉环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名誉主任、坎门街道关工委顾问。他先后7次获得全国优秀离休干部、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等称号,50余次获得浙江省和台州市先进个人等荣誉。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映坎门,千年玉环在晨曦中渐渐苏醒。早上7点,一个精神矍铄的老人准时走出坎门街道昌茂的原水产公司宿舍楼。

  “郭老,又去上班啊!”街坊热情地与他打着招呼。31年来风雨无阻,以致沿途的很多居民,都能估算出他经过门口的时间。在外人看来,郭口顺的工作单调而枯燥。他总是第一个走进3楼办公室,架起老花镜翻阅台账。半小时后同事们陆续到来,他便与同事们商谈当天工作的重点。墙上,他的照片下写着“顾问”两字。工作人员说:“他这个顾问,比谁都到得早、干得勤。他年龄大了,我们劝他休息,但没用。”

  这种工作作风,郭口顺早在70年前就已养成。

  1.“共产党员就要时刻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玉环市地处浙江东南沿海,古志记载“晨雾绕岛,形状如环;上有流水,洁白如玉”,玉环由此得名。在这个海岛县,郭口顺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1948年3月,他参加革命并入党,出任坎门民兵队首任队长,这支队伍后来成为闻名全国的坎门英雄基干民兵营。

  1951年的南排山海战中,他率领民兵,用小钓船打垮海匪的大帆船,成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陈列的经典战例。1960年,他出席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受到了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这是对他烽火青春的最高褒奖。此后,他担任玉环水产局局长、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主任等职务,1987年离休。

  当年的民兵战斗英雄这时已年迈。看到当地一些青少年经常打架滋事,青少年犯罪率上升,郭口顺比谁都急。就在离休那年,他自告奋勇出任坎门镇关工委主任,不要分文报酬,甚至不过节假日。

  31年寒来暑往,郭口顺认真投入关工委工作,放弃了2000多个节假日,做了1000多场各类报告,受教育的青少年人达到30多万人次。

  一件小事,足见老人的操守。他的办公桌抽屉里,放着厚厚一叠车票船票,少则一两元,多则十几元。一直以来,他上岛进山做帮教,义务为青少年宣讲,从不报销一分钱路费、不拿一分钱补贴、不吃一顿工作餐。“能为党和人民工作,就是最大的快乐。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时刻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郭口顺说。

  2.“这辈子,我最看不得老百姓受苦”

  虽然已过去了十多年,但一位老人悲凉的眼神,郭口顺至今难忘。那次,他在路边偶遇身有残疾的郭阿坤老人,老人无助的目光,深深刺痛了他。攀谈中,郭口顺得知郭阿坤是个孤寡老人,生活过得艰辛。

  郭口顺主动要求到老人家中看看,破烂的房子、零乱的家具、发霉的被褥,无不让郭口顺心酸。回来后,他立刻发动志愿者为老人打扫卫生,并筹集善款,每月给老人送去400元生活费,直到两年后老人离世。

  郭口顺常说:“这辈子,我最看不得老百姓受苦。”

  “郭爷爷是我一辈子的恩人。”提起郭口顺,李莉充满了感激之情,泪流满面。1996年下半年,正在花岩礁小学读三年级的李莉不断发热,并伴有鼻子出血。她在父母陪伴下到处求医,白血病——杭州一家医院的诊断让这个家境普通的家庭陷入了困境。为了挽救女儿的生命,爸爸到处借钱,前前后后花了十多万元医药费。

  家徒四壁,再找不到什么值钱的东西了,亲戚朋友能借的地方都借过了,以后的医药费到哪儿筹集呢?李莉父母束手无策。郭口顺从李莉学校那儿了解到情况,马上到她家实地察看。回去后发动关工委成员为她集资,还与校领导联系,发动全校师生捐款,多方筹资帮助她继续治疗。

  由于生病中断了学业,郭口顺鼓励李莉在病床上坚持自学完成了初中学业。考入当地一所高中后,郭口顺一直牵挂着她,隔段时间就跑到学校或家里看望她、鼓励她。2003年李莉顺利考上了一所职业学院,郭口顺和关工委的老同志高兴极了,承诺每年资助她4000元生活费,直到她大学毕业。如今在一家房地产公司上班的李莉说,“郭爷爷”是她这辈子无法忘记的人。

  2013年,后沙社区26岁青年李新建得了脊椎骨弯曲症,需要20多万元医疗手术费。他家本来就贫困,如今更是雪上加霜。郭口顺得知了他的遭遇,二话不说,发动当地企业家、社会爱心人士捐款20万元。当郭口顺将捐的款送到李新建家时,李新建的父母流着泪感动地说:“郭老,您真的是好人呐,您比我们的亲人还亲!”

  每隔一段时间,郭口顺和他的老伴就会提着物品和水果,到坎门夕阳红托老院看望“儿子”陈孝银。今年49岁的陈孝银并不是他的亲生儿子,而是一个从小患小儿麻痹症的残疾人,父母都已不在人世。5年前,郭口顺的大儿子中风住在托老院,他看望儿子的时候,偶然见到了坐在轮椅上的陈孝银。从此之后,郭口顺夫妇就把陈孝银当亲儿子对待,给他喂食,给他剥橘子,逢年过节还给送他红包。说话困难的陈孝银一看到郭口顺,就像小孩子一样兴奋。

  31年来,郭口顺与关工委其他老同志一起热心于助学帮困,先后筹集了500多万元,帮助200多户没钱上学、没钱治病、生活困难的青少年和困难家庭,其中资助了13名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其中有2人还考取了研究生。有趣的是,远在贵州的孩子们给他写来的感谢信中,用的称呼却是“郭叔叔”。他们与郭口顺素未谋面,哪里知道资助他们上学、帮助他们成长的人,其实是个早已满头白发的老人。

  “没有强烈的责任感,怎么能做好这份工作?”坎门街道关工委秘书长骆石绵说。在他眼里,出生渔家的郭口顺,用赶海人的坚毅,将一位老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化为不息的使命,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变成一生的坚守。

  3.“共产党人就要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在坎门街道办事处渔农办干事孙冰霖的记忆中,有这样一段画面让她记忆犹新:在她八九岁的时候,一位慈祥的老爷爷绘声绘色地给她们讲革命战斗故事;如今,她都32岁了,老爷爷却依然活跃在岗位上,为民奔波。

  老爷爷就是郭口顺,一位革命精神的传颂者。

  离休以后,本该“无官一身轻”。老家青少年犯罪率的上升却让郭口顺痛心不已。“有一次,我去杭州少管所参观,居然发现里面玉环籍的迷途少年,一半以上是坎门人。”自从主动请缨当上街道关工委主任后,忙碌和劳累与郭口顺做伴:白天,走访中小学师生和家长,收集问卷,了解青少年的思想状况;晚上,伏案编写《人生的价值是什么》等宣讲材料……几个月时间,他走访了20余所中小学,完成1万余份问卷,并有针对性地开展宣讲和帮教。

  80岁的邱允水退休前是坎门二中校长,他对郭口顺佩服得五体投地。1996年以来,坎门关工委为了传承发扬坎门民兵的优良革命传统,每年利用清明节前后三天时间,开展“崇尚英雄,缅怀先烈”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组织坎门辖区12所中小学师生参观坎门英雄基干民兵营纪念馆。

  在那三天里,郭口顺每天都要给前来参观的师生作报告,三天十八场连着举行。“郭老家离纪念馆大约三公里,他都是走路的,而且每次都是第一个到纪念馆。”邱允水说。

  31年间,经郭口顺帮教的人,不少人事业有成。在他们心目中,郭口顺就是一抹温暖的阳光。

  坎门人阿伟如今当上了“船老大”,还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可在20来岁时,他却是绰号“打手”的小混混,家人早已撒手不管。郭口顺一次次上门劝导,逢年过节,还常带着礼物上门探望。有一次,阿伟因为打架被拘留了,家人也见怪不怪了。郭口顺跑到派出所里,把他保释了出来。他鼓励阿伟:“年轻人犯错不可怕,就怕不改。我知道你其实是个热心的好小伙子,一定会变好的。”

  坎门人林某以前的绰号叫“天不怕”,除了吃喝玩乐,就热衷打架寻衅。看到郭口顺一次次上门说教,林某不胜其烦,无奈郭口顺极为“难缠”,始终不肯知难而退,便有意刁难说:“你这么热心,就弄辆三轮车给我做生意吧!”谁知几天后,郭口顺果真掏钱买来一辆三轮车办全牌照,喘着粗气推到他家门口。一向鲁莽的阿林,内心深处第一次感到被重重撞击了一下,慢慢发生了改变。

  4.“挽救吸毒人员没有诀窍,只有爱心、决心、耐心、恒心”

  在采访中,玉环市委组织部干部苏金芳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亲眼见到的一幕:

  在坎门禁毒阳光会所墙上,有一幅标注着各种代号和数字的巨大图板,上面详细地记录着每名吸毒人员的尿检进度。

  一位头发花白、穿着朴素的老人正坐在椅子上,桌子上摆着一只塑料透明杯,杯里装着一些淡黄色液体。

  只见他把脸凑近塑料杯,一只手微微颤抖地握着杯子,另一只手紧紧捏着一片细长的纸条,小心翼翼地伸进液体中,过了一会慢慢地将纸条拿出。纸条上带出的一颗液体滴在他的一只手背上,他全然不顾,毅然全神贯注地盯着那张纸条。

  他是那么专注以至于根本没有发现有人站在门口。“郭老,您又亲自给戒毒对象做尿检啊!”直到来访者与他打招呼,他才缓过神来。

  20世纪90年代末,坎门毒患蔓延。郭口顺焦急起来,他提议关工委开展禁毒帮教。“这件事非常复杂,既没有上级布置,又没有现成经验,更何况还有人身风险,碰不得啊!”见大家有畏难情绪,一向和颜悦色的郭口顺突然发起脾气:“面对违法犯罪无动于衷,还算什么共产党员?”

  2002年,在他的坚持下,禁毒帮教在艰难中起步。先后有625名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老民兵、老渔民、老村居干部被他的执着感动,当上了禁毒帮教志愿者,组成了一个“五老帮教团”。2007年,又成立了全省首个“禁毒阳光会所”。

  吸毒青年阿俊是坎门最早的吸毒者之一,曾四进戒毒所,是一个让民警也感到头痛的“吸毒老手”。如果能让他戒毒,就能影响一大片。可是,阿俊是个行踪不定的人,如何找到他就成了难题。

  2006年11月,老人们终于得到确切消息:阿俊这段时间居住在坎门的一座山头上。郭口顺便和其他几位老同志一起,拄着拐杖,连续4天翻山越岭,找到了阿俊,与他谈心、劝他戒毒。

  在谈心的过程中,郭口顺得知阿俊还有个80多岁的老母亲。于是,他两次自掏腰包买米买菜,并和几位老同志徒步翻越崎岖的山路送到阿俊家。终于,阿俊被打动了,“就是天王老子来我也不买账,但你们这么大年纪,非亲非故的,还这么帮我,我再不戒毒简直就不是人了。”如今,阿俊不仅彻底戒毒,还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其他吸毒青年戒毒。

  人们常说“禁毒是世上第一难”。因为帮教一个吸毒对象成功脱毒需要三年时间,期间要经过13次尿检合格,这需要吸毒对象和帮教人员坚忍不拔的毅力支撑。郭口顺不以为然地说,“这是一项救人工程,事在人为!”

  挽救一人就是救了一个家。经过10多年的探索,郭口顺逐步形成了土气十足的禁毒帮教方法,即工作宗旨上讲求“三要三不要”、生活关怀上讲求“三落实”。所谓“三要三不要”,即要克服一切困难、一帮到底,不要一遇困难半途而废;要真心诚意无偿帮助,不要接受帮教对象或亲属礼物;要帮一个、成功一个,不要搞形式、摆花架子。

  “挽救吸毒人员没有什么诀窍,只有八个字:爱心、决心、耐心、恒心。”这是郭口顺多年的经验。截至目前,坎门“禁毒阳光会所”累计帮教吸毒人员432人,95%以上的吸毒者就地接受帮教,263人成功脱毒,占辖区总吸毒人数的61%,帮助安置就业、创业人数达到80%以上,打破了“一日吸毒,终生吸毒”的魔咒。坎门“禁毒阳光会所”因此被评上了“全国禁毒工作先进集体”。

  在采访中,记者问郭口顺:“做了31年帮教工作,谢绝企业聘用,至少损失100多万元,值不值?”郭口顺反问:“个人损失不小,但要算社会效益,挽救了那么多青少年,你说值不值?”

  如今已93岁高龄的郭口顺,眼睛花了,头发白了,体力衰退了,高血压、胃炎等多种疾病缠绕着他,但岁月不能阻其志,病痛亦无法断其行。他常说,“能为党和人民工作,就是最大的快乐。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时刻保持一颗初心。”

  看到他逐渐步履蹒跚,却仍然坚守岗位,很多人会问他:“老郭,你要干到什么时候真正退休?”

  “只要脑子还能思考问题,手脚还能动,党和人民需要,我就继续干下去。”郭口顺说。

  (本报记者 陆健 严红枫)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中化集团成功研发创新型种衣剂“腾收”

上一篇:

中企承建的白俄罗斯大型农工综合体项目开工建设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