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许多地方开始进入旱季,灌溉耕地难成为一些地方农业生产发展的一大瓶颈。当前,一些村灌溉耕地采用的是漫灌方法。虽然漫灌可使耕地得到灌溉,但是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导致水资源极大浪费。漫灌退水量大、污染重,也增大了农业面源负荷,很可能致使地表(或地下)水体污染。
宁夏回族自治区贺兰县兰光村同样为水所困。因为地处水利渠道的末端,灌溉保证率低一直是村里发展的最大难题。
近年来,兰光村开始积极进行节水设施改造,种植西瓜、西红柿、辣椒等的3000亩耕地,全都用上了膜下滴灌技术,农业用水开始变得精打细算。实施膜下滴灌后,以前浇1亩地的水,现在可以浇9亩多地。节省水费的同时,种植效益也节节攀升。
兰光村的变化让人欣喜。但放眼全国,很多地方的农业用水却依然处于“大撒把”状态,不能不让人忧虑。目前,我国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仅为0.51,与世界0.7~0.8 的先进水平相比差距明显。9.05 亿亩的有效灌溉面积中,节水灌溉面积只有4.3 亿亩,所占比例不足一半。
一面是尚未改变的粗放用水方式,一面却是越发严峻的农业用水形势。随着人口增长,特别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农之间、城乡之间用水矛盾逐步加大,保障农业灌溉用水的难度不断增加。
在我国水资源总量未来难有明显增加的背景下,“大撒把”式的农业用水方式已难以为继。只有早下决心、早日行动,以先进灌溉方式替代传统漫灌等,才能减少灌溉用水浪费,提高每滴水的利用效率,才能减少水污染物排放,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