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过得真快,我们在中重度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的各种作物就要收获了。采用常规种植的水稻产量100公斤左右,而盐碱地改良后水稻亩产估计能超500公斤。”前一阵,中国农业大学引进教授、博士生导师胡树文在微信朋友圈中流露出他喜悦的心情。原来,他和团队提出的以新型缓/控释技术为核心的盐碱地改良综合技术,在盐碱地改良上取得了较大进展。
推广应用空间巨大
山东省乐陵市铁营镇地处黄河三角洲,具有数万亩荒芜连片的盐碱滩,其中以张顶家村最为集中。这片区域属于黄河下游滨海盐碱土类型,盐碱成分以氯化钠为主,混有碳酸氢钠和硫酸钠。
该区域农民在长期治理盐碱土地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挖筑台田,上粮下渔”的改良模式。经过承包农户的努力,一块块开发的养虾池早已经投入使用,充满生机;而虾池周边盐碱台田依然抛荒,在种植粮食作物上的进展缓慢,显得死气沉沉。
10月14日,由山东省农科院副院长刘兆辉研究员为组长的测产专家组,对胡树文在此开展的盐碱地改良种植高粱的试验示范进行测产。据悉,该团队在此处共开展了高粱、玉米、油葵等作物的改良示范,示范面积达到20亩左右。
专家组测产结果显示:常规种植的高粱平均产量(鲜重)为121.0公斤/亩,盐碱地改良综合处理的平均产量为358.6公斤/亩,其中一个处理小区的最高产量为595.5公斤/亩。
“我国现有盐碱地面积5.5亿亩,其中含盐量在千分之六以下的耕地有1.5亿亩,此项盐碱地改良综合技术推广应用空间巨大。” 山东省乐陵市挂职副市长、全国农技中心处长李荣补充道。
“土地绝症”的良方
盐碱地是盐类集积的一个种类,是指土壤里面所含的盐分影响到作物的正常生长。盐碱地有土地的“绝症”之称,重度盐碱地几乎是“不毛之地”。
据胡树文介绍,目前盐碱地改良方法与措施大致有四类。水利工程改良是指通过暗管排盐,结合沟渠、深井排水等措施,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水位以下。物理改良是通过平整土地、客土等措施,破坏土壤毛细现象,阻断盐分向地表的进一步聚集。而生物改良则通过种植水田,种植耐盐碱作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化学改良的方式是通过向土壤中加入化学物质,如石膏、硫磺等,以达到降低土壤pH及改善土壤结构的目的。
如今,由胡树文率领的科研团队在总结我国老一辈科学家治理盐碱地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新型缓/控释技术为核心的盐碱地改良综合技术,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试验,在盐碱地改良上取得较大进展。
胡树文告诉本报记者,“在该技术体系中,缓/控释专用肥料与缓/控释土壤调理剂可以降低种植过程中初期的盐害叠加,养分与土壤调理有效成分缓慢释放,作用时间延长;缓/控释肥料的功能性膜材含有多种有效官能团,对于降低土壤盐分、碱化度有持续作用,并且有效的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使耕作层盐分随着水分的渗透而淋溶下移;种子处理剂可以在种子周围形成长效的保护层,保护种子在盐碱胁迫条件下萌发的顺利进行。通过系列综合处理措施,既可以有效的提高作物出苗、保苗率,又能促进土壤耕作层盐分淋溶。”
“过去几年,我们团队一直在从事盐碱地改良治理的研究工作,积累了不少经验。今年,我们针对不同盐碱地类型,在全国8省市开展多区域、多种作物、大面积盐碱地改良试验示范。”胡树文说,测产结果表明,重度盐碱地土壤经一次改良和合理施肥后,水稻、玉米、高粱、甜菜、向日葵、杂粮等作物获得了丰收。
重度盐碱地看丰收
9月29日,位于吉林省通榆县八面乡宏大村的一农场内人流涌动,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当听到有人宣布 “采用常规方法种植的水稻平均亩产130.1公斤(鲜重),而经过盐碱地改良综合处理的三个示范区,产量分别为492.5公斤/亩、638.1公斤/亩、698.1公斤/亩,平均亩产609.5公斤”的消息后,各地前来观摩的种植户更是爆发出一阵又一阵的欢呼声。
据了解,该区域的盐碱地是我国松嫩平原典型的“苏打土”类型的重度盐碱地,以碳酸钠为主,pH达到10.3甚至更高。这块10亩左右的土地,因为碱性太大,水稻根本无法正常生长。
由于缺乏切实可行的改良技术,且常规改良方法又存在成本高、周期长和收益低的问题,这使得这块重度盐碱田对于有着20多年水稻种植经验的农场技术员张志平来说就是一块“烫手的山芋”,往年都是抛荒。在经人介绍得知胡教授的盐碱地改良综合技术后,张志平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拿这块重度盐碱田做试验。
“在没有经过泡田、晒田、插秧时间还较正常晚20天左右的前提下,真没有想到水稻产量这么高。测产前几天,降了一场雨,发现未经改良的常规种植水稻试验田内出现积水,而经过改良过的所有水稻田都已经干涸。” 张志平面对现场测产数据还是十分的惊奇。
同样的一幕也发生在吉林省乾安县。该县赞字乡父字村村民金英敏,有吉林省的“十大乡土专家”的美誉。多年来,如何对自家门前大片盐碱地进行高效快速改良的问题一直困扰着他。今年年初,当他得知胡树文教授研发的盐碱地改良综合技术后,半信半疑,专门找了一块面积5亩左右的重度废弃盐碱地进行试验。9月30日,玉米收获前夕,乾安县科技局王延林局长组织当地农技推广站三位专家对该盐碱土地改良示范田进行理论测产。通过实地测量、取样称重、准确计算,该地块的玉米平均亩产达到514.3公斤,见识过许多新技术的金英敏对此也不禁拍手称绝,脸上挂满笑容。
“众所周知,盐碱地的改良在旱作作物上难以短期内取得较大进展,这次试验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们技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对于我们团队今后的工作意义重大。”胡树文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