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种退化、盲目选种、盲目引种,给宁夏苜蓿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制约当地牧草产业做强,为提高产业效益——
本报记者 张国凤
通过3年多的试验研究,宁夏农科院的专家成功筛选出综合性状表现突出的7个灌溉地苜蓿品种和3个旱地苜蓿品种,2013年在宁夏六个不同区域开展了新品种大区试验展示,并示范3万亩。日前,经现场观摩和研讨,得到产业管理部门、宁夏牧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及种植企业的认可和肯定,其中4个灌溉地品种和2个旱地品种被列为2014宁夏苜蓿主推品种,解决了宁夏苜蓿生产缺乏主栽品种的重大技术需求。
宁夏地处中国内陆,属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是中国日照和太阳辐射最充足的地区之一,无论从自然生态条件还是全国农业结构布局上都适宜发展牧草产业,且地处内陆,交通发达,是西北面向全国特别是华北奶业主产区的主要通道。据此,宁夏成为国家“振兴奶业苜蓿行动计划”重点省区之一,每年扶持发展7万亩优质高产苜蓿示范基地,2012~2013年已有46家企业承担了优质高产苜蓿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草业专家认为,如今在宁夏,以苜蓿优质品种为主的牧草产业,已由过去生态治理优先进入生态与效益并重的发展时期,牧草生产加工企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截至2013年底,宁夏人工草地面积达58.5万公顷,以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39万公顷。但随着种植面积扩大,缺乏适宜不同生态区域和种植条件的主栽苜蓿品种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技术问题。
据了解,目前宁夏南部六盘山山区基本以种植陇东苜蓿为主,但由于品种退化非常严重,产量低、品质差成为突出问题;中部干旱带生态条件特殊,年降雨量大多小于300毫米,由于当地企业盲目选择苜蓿品种,且受灌溉配额限制,使得多家企业连年遭遇苜蓿不能正常返青而建植失败,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北部灌区为宁夏最适宜种植苜蓿的区域,种植企业大多采用进口品种,但由于盲目引进,许多企业出现诸如不能越冬、产量低、品质差、抗病虫性低的一系列问题,导致企业效益降低。
针对宁夏苜蓿生产中缺乏主栽品种制约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宁夏农科院依托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和当地草产业主管部门联合,直接把试验示范基地建在龙头企业基地上,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效应,建立了“科技与产业推广部门、企业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从2011年开始,在北部灌区、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六盘山山区系统开展了灌溉地和旱地苜蓿品种引进的筛选试验研究,其中试验9项,大区展示试验5项,参试品种达93个。
本着“边试验,边示范”的原则,2012年,宁夏农科院在示范基地宁夏农垦茂盛草业公司、石嘴山卉丰农林牧场、海原县三河镇推广苜蓿新品种“皇冠”2000亩和“中苜1号”2000亩;2013年指导和带动企业种植“皇冠”、“柏拉图”、“WL343HQ”及“中苜1号”等新品种种植3.2万亩,平均增产达20%以上,粗蛋白提高2个百分点,品质显著提高,增加效益约56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