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小杂粮有谷子、高粱、糜子、荞麦(甜荞、苦荞)、大麦(青稞)、燕麦(皮燕麦、裸燕麦)、薏苡、蚕豆、豌豆、绿豆、芸豆、小豆、小扁豆等,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旱区和山区,常年种植面积约1.0-1.2亿亩。为提高小杂粮生产水平,促进小杂粮稳产高产,提出2015年小杂粮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一、科学选种
进入3月,小杂粮陆续开始播种和田间管理。各地要根据市场需求、加工要求和当地自然条件,因地制宜选择通过国家或省级审(鉴、认)定、增产潜力大、抗病、抗倒伏、耐旱、熟期适宜、适应性好的优质专用品种;播种前应对种子进行精选,剔除残秕粒和病粒,选择籽粒饱满、均匀一致、生活力强的种子;积极采用种子包衣技术,选择抗病和防治地下害虫的双抗类型种衣剂包衣,增强种子活力,防止病虫为害。
二、轮作倒茬
近年来,小杂粮连作现象严重,导致豆类根腐病、谷子白发病、糜子黑穗病及其他病害重发、多发,造成大面积减产和品质下降,给小杂粮生产带来了较大损失,严重影响小杂粮产业发展和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要合理轮作倒茬,实行豆类与禾谷类、薯类、油料等作物3年以上轮作,保证小杂粮生产稳定、持续发展,巩固小杂粮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
三、精细播种
一是精细整地。秋翻春整的地块应在早春再进行耙耱保墒;冬前未耕的地块要及早春耕,耕翻不宜太深,耕后立即耙耱,避免失墒;干旱多风的地区在播前应进行镇压提墒,如遇降雨,可抢墒播种。
二是适期播种。小杂粮多种植在旱地上,当土壤表层5-10厘米地温在10℃以上,土壤水分可以保证出苗时即可进行播种。早春小杂粮适宜播期为3月下旬-4月上旬,晚春为5月下旬-6月下旬,夏播为6月上旬-7月中旬,秋播为8月下旬-9月上旬,冬播为10月中旬-11月上旬。土壤墒情较好的地块,可及早抢墒播种。
三是合理密植。小杂粮种类多,播种周期长,要根据不同作物的特点控制密度,土壤肥力较高地块适当增加密度,土壤肥力较低地块适当减少密度。种植方式可采用等行距或宽窄行,播种深度3-5厘米为宜,播后要及时覆土镇压。
四是农机农艺结合。积极推广机械化精量播种技术,提高播种质量,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
四、加强田管
小杂粮产区普遍存在有机肥投入不足,氮磷钾搭配比例不合理现象,导致土壤养分比例失调、保水保肥能力下降,严重影响了产量和品质提高。针对这种情况,各地应紧密结合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根据小杂粮需肥规律、土壤肥力及肥料特性,科学搭配肥料,做到有机肥和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旱地提倡基施“一炮轰”方式,做到重施基肥,适期趁墒追肥。
五、防控病虫
据农业部全国农作物病虫测报网监测和专家会商分析,2015年主要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呈多发、重发态势,各地应根据小杂粮病虫草鼠害的发生特点,进一步做好病虫草鼠害防治工作,保证小杂粮正常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