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导品种:主推“合作 88” 、“剑川红”。
2、主推技术
2.1整地
马铃薯根系主要分布在耕作层,在土层里结薯,需要深厚疏松的土壤环境,因此在耕作上要深耕细耙,深耕 30厘米 左右,且要早耕,多晒田,一般深耕 30cm 比深耕 20cm 增产20%左右。
2.2种薯准备
①选择在我县表现良好的“合作 88” 、“剑川红”等品种,种薯要求健康,芽眼健壮饱满。有条件的选择脱毒种最好,脱毒种可比普通种增产20—50%。
②种薯处理。种薯播种前,选择晴天,严格分捡种薯,剔除病烂薯,晾晒种薯2-3天,利用太阳光中的紫外线杀灭种薯表面带的病菌。种薯一般提倡用 50克 左右的整薯播种,既能避免切口传病,又能抗旱保苗,确保苗齐苗全。种薯大的要切块,切块时要纵切或斜切,可切至每块 50克 左右,保证每块上有2个以上健壮芽,切块时刀具要严格消毒,切后的薯块要用草木灰(灶灰)沾擦伤口,然后在太阳光下照晒2-3天,使切块的伤口愈合,木栓化。种薯播种当天,用甲霜灵锰锌、雷多米尔、银法利等杀菌剂对种薯表面喷雾进行种薯处理,待晾干后再播种,可大大降低马铃薯病害的发生。
2.3肥料准备
马铃薯是需肥较多的高产作物,生育期较短,施肥应以基肥为主(占总施肥的70%以上),追肥为辅。化肥和农家肥配合施用,适量增施钾肥。每亩至少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 2000kg ,尿素10— 15kg ,氮、磷、钾(10:10:10)的三元复合肥50- 60kg 做底肥一次施用。
2.4播种
马铃薯生产主要以大春种植为主,在2月中下旬至3月播种,采用高垄单行种植或大垄双行种植,高垄单行种植采用20× 80cm 的株行距种植,保证每亩有基本苗4100株;大垄双行种植采用大行距 120cm ,小行距 40cm ,株距20- 25cm ,保证每亩基本苗3800-4500株。种植时,根据地势、坡度和风向,选择好行向,开墒(深 10cm 左右),然后按 20cm 的株距摆种,摆好种后均匀地盖农家肥和撒施化肥,最后盖15- 20cm 的土。
2.5田间管理
①中耕培土
马铃薯每个叶腋在黑暗条件下都可萌发匍匐茎,匍匐茎顶端膨大形成块茎,因此,培土可以增加地下茎节数,有利于多发匍匐茎、多结薯,还可起到除草效果。同时,培土还可以防止块茎外露形成青头、绿肩,影响商品性。培土与中耕是一致的,中耕为根系和块茎的生长创造疏松的土壤环境,增温保墒。中耕培土一般1—2次。第一次中耕培土在马铃薯出苗后苗高 10cm 左右时进行,第二次在现期进行,生育期短的品种可以只培土1次,但要注意培土时要适当高培土,可有效减弱晚疫病病菌从地上部传向块茎,从而生产健康种薯,为明年减轻晚疫病的发生提供保障。
②追肥
追肥可结合培土进行追施,一般每亩追施尿素5- 8kg 。过多易引起徒长,影响结薯。追肥后,中耕培土,使肥料全部进入土层内。也可叶面追肥,用量少、效果快、成本低,更易于被农民所接受。马铃薯叶片大,叶面上有茸毛,对喷洒溶液有较好的吸附能力。根外追肥时要注意氮、磷、钾的浓度要控制在1.5%—2.0%以下。
在马铃薯生长后期,根系吸收能力降低,满足不了植株生长的需要。为此,可配合使用叶面肥来弥补不足。具体做法是:在收获前25天左右,喷0.5%的尿素、0.3%的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增产效果显著。如果马铃薯徒长,可喷施“多效唑”进行控制。
③防治晚疫病
晚疫病是马铃薯上危害较大的一种病害,一旦发生,如不加以防治,将严重影响产量,可以让马铃薯田块减产20%以上。马铃薯晚疫病一般通过以下方法进行防治:
第一,选用不带病的健康种薯种植,保证种薯不带菌,有效从种源上降低病菌的浸染源,是晚疫病综合防治的关键一步,也是马铃薯增产的有效途径;
第二,消灭中心病株,及时进行药剂防治。一旦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拔除,深埋消灭。目前药剂防治晚疫病是广泛应用且有明显作用的技术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在现蕾前或雨季来临前(一般在6月中下旬),用“甲霜灵锰锌”、“银法利”和“安泰生”喷雾防治,间隔十天左右,连喷三次,中心病株周围30- 50米 范围内要仔细喷药,若雨水频繁,喷药时间间隔缩短,喷药次数增加一到二次。一定要注意群防群治。试验显示,使用“甲霜灵锰锌”防治的比未施药的增产37%,使用“银法利”和“安泰生”防治的比未施药的增产60%。
2.6适时收获
收获马铃薯,应在地上部分枯黄后适时收获,可以使表皮层木栓化,有利运输和储存。收获时应该选择晴天,如果遇雨季需要在地块控干几天后,土壤湿度到手捏不成团后收获。收获锄挖从垄的两边挖,避免挖烂块茎,尤其对结薯大的更要注意。在收获前,可以先将植株的茎叶割去。
挖出的块茎先摊在地里,晾晒数小时,待表皮干燥后,土壤与块茎分离,能够使块茎表皮伤口愈合,减少夹带泥土、杂物,最后进行分级,装袋或装车。
在挖掘、拾捡、搬运和堆放过程中,力求减少块茎的机械损伤。切忌受到雨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