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后进村”成“示范村”

2018-12-19 19:16:22浏览:385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湖南湘阴县静慎村激活内生动力,让青山变金山  “后进村”成“示范村”  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数十栋民居白墙黛瓦,掩映在

  湖南湘阴县静慎村激活内生动力,让青山变金山

  “后进村”成“示范村”

  一条小河绕村而过,数十栋民居白墙黛瓦,掩映在绿树花簇中,眼前的静慎村,宛若一幅水墨丹青画卷。

  谁能想到,10年前,这个位于湖南省湘阴县望城区的小山村,基础薄弱,矛盾不断,“脏乱差”的帽子长期扣在头上。10年时间,静慎村逆袭,从“上访村”“后进村”,变成湖南省美丽村庄建设示范村。

  问起原因,村民们都说,该记头功的当属村支书姚罗华。在姚罗华笔记本的第一页,10个字尤为醒目——“脚下有黄泥,心中有底气”!

  下内功,群策群力让乡村靓起来

  静慎村地处望城区最北边,村经济在区里长期垫底,乡亲们戏称村支书为“区尾书记”。

  当家人不好干,村里基础设施差、环境治理糟、矛盾纠纷多,谁都不愿意接这个烂摊子。

  2008年,村里人请在长沙经商的姚罗华回村干支书。身边朋友劝阻他,家人也不同意。可是姚罗华没有犹豫,一个人,一台车,他回来了,这一干,就是10年。

  10年来,他没找村里要过一分钱补贴。基础设施差,他拿出积蓄,多方筹措资金,带领全村党员义务投工,修路、筑塘;环境治理糟,他“两个月跑坏一双鞋”,耐着性子挨家挨户做工作,发动全村建设美丽乡村;矛盾纠纷多,他边走访,边为贫困户解决实际困难。

  很多“内功”看不见,村民却记在心里。

  村民余辉夫妻俩身患重病,姚罗华成了家里的常客。“他总是不请自来,经常陪我们聊天,帮我们解决难题。”家中住房年久失修,姚罗华拿出10多万元帮他们把房屋翻新。

  “老姚,日子会慢慢好起来的,我信!”余辉说。

  消息传开,乡亲们有了触动:“这个新来的,是个做事的。”

  铁杵磨针,党员干部冲在前,群众也陆续加入。10年时间,静慎村硬化道路66.7公里,修葺水塘100多口,栽种花卉苗木300多公顷;村民们渐渐改掉了垃圾“随手扔”的习惯,还成立了义务清洁队,实施垃圾分类减量;村民和干部不再“针尖对麦芒”,遇到问题,大家先坐下来商量,一起起纠纷慢慢化解……

  静慎村正在“破茧”。近3年,村里筹集到400万元资金,村级道路“白改黑”40多公里,新建群众文化广场5处,安装节能路灯500余盏……建设公园式村庄,七成农家实现有庭院,有鱼塘,有菜园;村里基本实现无荒田,无荒山,无白色垃圾。

  近10年,“上访村”无一例群众上访。“从内至外,家乡真的变美了。村里大小事,我们都抢着干,日子越干越红火,谁还有工夫跑去上访?”村民余支良说。

  兴产业,美丽乡村孕育美丽经济

  家乡日新月异,可姚罗华总放不下心:有财政支持,有党员群众义务投工,建设美丽乡村不难,难的是如何保持下去。

  “光靠‘输血’肯定不行,还得自我‘造血’,通过兴产业让乡亲们富起来。”姚罗华说。

  静慎村摸索“美丽乡村”向“美丽经济”转变,生态游结合民俗游,近3年,全村年均接待游客近1.5万人,旅游收入100多万元。一些村民开始吃上旅游饭,村集体经济也不断壮大。

  姚罗华说:“如何让村民小日子过好?我们打造乡村田园,建设公园式村庄,不仅改善了村民生活环境,村民致富还多了‘一张方子’。”

  发展产业,不能只靠一条路子。静慎村山地、旱土多,土壤富含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适合种红薯。过去,村民有红薯种植经验,却一直没种出规模、形成产业,红薯一度卖不起价,甚至滞销。

  如何避免薯贱伤农?2012年,大学生夫妻姚栋和文莎返乡创业,姚罗华三顾茅庐,建议姚栋夫妻围绕红薯做文章,带着乡亲们一起干,村里尽可能提供支持。

  走向田间地头,2013年,姚栋流转了上百亩土地,把红薯种遍荒地和荒山,成立企业,注册“薯夫妻”品牌,将产品统一包装售卖。2015年,姚栋建立红薯加工厂,将重心转向红薯深加工,开发出了红薯片、红薯酸菜、水果红薯等系列新产品。2017年,“薯夫妻”产值突破千万元,为村里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全村半数村民跟着他们种红薯,每亩增收数千元。

  在村里支持下,一批创业者有了“用武之地”:“85后”廖文波带领乡亲做茶籽油生意,年销量100多万元;姚鹏飞流转土地700多亩,带领村民发展种植养殖业……

  目前,静慎村建起10多个产业基地,涵盖辣椒、红薯、药材、花卉苗木、优质稻等。不仅“薯夫妻”闯出了名堂,东城生态椒、隆品香米业、竹桂园苗木等品牌也迅速成长,特色农产品飞出小村,走向各地。

  润乡风,小山村焕发新活力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可10年前,静慎村还是“一盘散沙”。村容村貌差,村民只顾自个家;大伙干活少,推诿扯皮矛盾多。

  “不富裕,咱能努力,可这人心要散了,村子会垮啊!”姚罗华回首刚接任村支书的那段日子,不禁感叹。

  正党风,聚民心。上任第一年,村里组织召开党员大会,要求党员带头。会上还下了禁令,禁止触碰群众利益,确立奖惩制度。

  2010年,村里进行农田整改,一次修渠道过程中,施工人员打底时偷工减料,没和混凝土。党员姚冬亮监工,当即制止,要求对方返工。

  “睁只眼闭只眼吧,给你拿点烟酒。”对方暗示,“你都快60岁的人了,做事别太较真。”

  姚冬亮振臂一挥:“这是原则问题!”对方愣住了。

  一个个“姚冬亮”相继涌现,一个党员一面旗,引导村里风气转变。

  紧接着,村里通过党员联系户制度、党员示范岗等形式,畅通党群“心路”,村里土地使用、集体资金投向、村容村貌整治等情况及时与村民沟通。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尤布冲组村民姚建明72岁了,主动在村里拾掇垃圾,每天天未亮就“一路捡”,大年初一也不例外。黄丝塘组村民姚神武,以前跟村组对着干,后来不仅主动帮村里搞建设,还要求子女也加入。

  2014年,村里成立乡贤理事会,发动乡贤支持家乡建设,运用乡贤文化崇德向善,孝老爱亲。在理事会组织下,村里每年“好婆婆”“好媳妇”“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定期开展,淳民风、润乡风。

  一个小山村哪来那么多乡贤?“党员是乡贤,创业精英是乡贤,有奉献精神的群众也是乡贤。”姚罗华说,这些年,村里基建风生水起,产业发展如火如荼,都是“四两拨千斤”,政府只用了少部分补贴,大都是乡贤出钱、出工。

  走在静慎村,如今处处能看到乡贤的印迹:“乡贤塘”上架着“乡贤桥”,干净整洁的乡贤文化广场上竖着乡贤榜。

  在乡贤理事会基础上,村里又陆续成立了五老宣讲团、环境卫生理事会、红白喜事理事会,组建了一批义务团队,倡导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村民鼓足精气神,村子有了新活力。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广告用了5个“最” 福建宁德一小吃店被罚7万

上一篇:

春节到 粉条俏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