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池一般是全膜或者少量铺沙,与土塘相比,前期有机质少,小型藻类为主导致水体不稳定,更容易发生气泡病从而加大养殖难度。前期一旦出问题,要么直接排塘,要么影响整个养殖过程,导致最终的养殖成活率低,严重影响经济效益,所以前期如何防病保苗显得尤为重要。
定期解毒稳水:前期水体药残严重,部分地下水水源重金属含量高,定期5天~7天使用“碧水安”,减轻不良水体环境对虾苗的刺激;保持水体稳定是前期养殖成功的关键,定期3天~5天使用一次“活力碳”+“利菌多”,防水变。
预防气泡病:在晴天中午或者温度突然上升的池塘容易发生气泡病,发病对虾在水面游或跳,尾扇步足发白,身体节节白,镜检体内有气泡、气栓、气柱。气泡病可以引起对虾急性死亡,也可以损伤对虾组织和器官,继发细菌感染,甚至是造成后期对虾发生“白便”的元凶之一。预防气泡病,给出以下三点建议:
老水放苗,培养一塘好水是放苗成功的基础。所谓的老水指的是培水后10天~15天水中的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达到平衡的水,典型标志是水体中出现桡足类(跳蚤),这种水稳定、自净能力强且指标正常,此时水体中有丰富的饵料生物可供虾苗摄食。但是对于高位池尤其是全膜的池塘,要培养老水相当困难,因此建议进水后使用“稳水多”打底,“稳水多”含有丰富的长效有机碳,为藻类和微生物提供碳源,丰富池塘生物种类,保证水体稳定性,有效预防气泡病。
保持高水位,天气突变或者昼夜温差大时,深水位水体环境变化幅度小,有效减少虾苗应激,此外深水位池塘立体空间大,间接降低池塘中虾苗密度,有利于提高虾苗的成活率(建议深水处达到2米以上)。
适当使用增氧机,水位低于1.5米的池塘,晴天中午多开增氧机,曝走水体中过饱和的氧气,尤其是肥水或者水变后的池塘更应该多开增氧机;水位高于1.5米的池塘,晴天中午不开增氧机使水体形成温跃层,避免底层水次日中午溶氧过饱和。
适当多投喂,多用活菌:虾苗进塘后若没有足够的饵料生物,就会摄食塘底有机质,因此苗期应当适当多喂料,为虾苗提供足够的营养。选择“利饵多”等具有营养、诱食作用的活性悬浮性开口饵料(可配合“水产诱食酵母”),一方面有利于驯化,另一方面未吃完的料还可以培养浮游动物。但是多投料的同时必须定期使用活菌,加快分解有机质,避免投料过多造成底脏、底臭。
合理换水,提早改底:苗期尽量不进水或少进水,尤其周边有池塘发病时。有条件的设蓄水池,对水源进行消毒、解毒处理后再使用。其次要提早改底,前期投喂高蛋白的饲料往往容易造成底滑、底臭等,建议放苗后3天左右使用一次“底居安”,为对虾提供良好的底质环境。
重视“转肝期”:转肝期即食性转化期(上料台前后),对虾从摄食天然饵料转变成人工配合饲料的过程,这一时期对虾自身抵抗力弱,对外界环境变化敏感,如果转肝不好,虾易出现肝脏发红肿大或萎缩,这种虾很容易发病。当有部分虾肝脏出现白膜时,拌料内服“肝胆易康+银翘板蓝根”2次~3次,直至完台,促进对虾转肝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