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的最后一天,是海滨城市河北省秦皇岛入冬以来最冷的一天,凌晨五点,秦皇岛市海洋牧场增养殖有限公司的船长杨明永照常开船出海,船上还有4名捕捞人员,他们要赶赴10余海里以外的礁地开展海参捕捞作业。
在海洋牧场担任船长的11年时间,杨明永的出海频次和他做个体渔民时差不多,但是做渔民的20多年,他感受到的是渤海渔业资源的日渐枯竭,而海洋牧场这种新型的海洋渔业生产方式,却让他感受到了海洋生态环境在逐渐改善,渔业资源也在日益丰富,经历了渔业产业结构调整、渔民转产,他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年收入也大幅提升。
为海洋生态“输血”“造血”,打造“渤海碧海”
经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海洋牧场建设是改善近岸海域水体质量,维护生物多样性,遏制生态系统恶化趋势,确保海洋生态安全和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和重要途径。
秦皇岛市海洋牧场增养殖有限公司是国内较早开展海洋牧场建设的公司。2016年,农业部公布的第二批22个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名单里,隶属于该公司的河北省北戴河新区外侧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榜上有名。公司总经理仲惟龙回忆说,2007年公司成立时,秦皇岛的渔业资源趋于衰竭,公司面临的最直接问题就是如何使公司1.4万亩海域里的渔业资源得到增长。
“投放礁石可以营造小型海洋生态系统,使遭受破坏的海洋生态环境逐渐改善、渔业资源逐步恢复。这项工程相当于在海底沙漠里建造绿洲。”仲惟龙介绍说,为改善海水水质,修复海洋生物资源,增加生物多样性,公司在承担国家和省级海洋牧场人工鱼礁项目建设的基础上,自筹资金超过2.6亿元,在北戴河新区外侧海域开展了以人工鱼礁体投放、大型藻类移植和苗种贝类底播为主要内容的海洋牧场人工鱼礁区建设。
根据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在示范区内开展“渤海碧海”行动计划,采取伏季休渔、渔民转产转业和增殖放流等举措,为海洋生态“造血”又“输血”,有效修复了由于过度捕捞和污染等因素造成的资源破坏,优化了渔业水域中的食物链结构,改善了水域生态环境。
记者从秦皇岛市海洋局了解到,在秦皇岛从事海洋牧场建设的企业有多家,截至目前,秦皇岛市累计投资5.65亿元,争取上级专项资金1亿元,建成海洋牧场(人工鱼礁)示范区近8.73万亩,投放天然石块、水泥构件等人工礁体401.2万(空)方,礁区人工增殖海参、贝类、牙鲆等水产苗种24746万头(粒、尾)。移植大型藻类1.5亿株,基本实现了从单一开发型向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兼具的生态公益型海洋牧场转变。通过近三年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秦皇岛市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已达8处,面积达到4900公顷,数量和规模居全省首位,带动了全市近海渔业水域养殖方式,由海湾扇贝单一养殖模式,向资源保护与科学利用兼具的生态养殖模式转变。
调查表明,海洋牧场示范区及邻近海域海洋生物量增加1至3倍,水质环境明显改善,受礁区内藻类的净化作用和底栖贝类的氮磷消减功能,海水透明度较投礁前提高1至2米。
维护生物资源多样性,促进鱼类种群增殖
今年46岁的杨明永从18岁就跟着家人出海,做个体渔民时他经历过丰收的喜悦,也曾因一次次的一无所获感到失落。
“自己干了20多年,最后发现靠海吃饭不能吃一辈子,海里的东西一年比一年少,后来一些鱼比如大黄鱼、墨斗鱼等基本绝迹。”杨明永说,在渔业资源不断衰竭的情况下,渔民出海打鱼经常空船而归,不仅挣不到钱,还要搭上本钱。而在海洋牧场,杨明永感受到的是另一番景象。
经常到海上捕捞作业,杨明永对礁区渔业资源情况了解得最清楚,他说,在人工鱼礁投放海域,增殖的海参、杂色蛤等水产苗种长势很好,捕捞到的鱼类数量、种类、个头明显高于其他海域。在人工鱼礁投放区域周边海域,海洋生物量、捕捞产量以及部分水产品如杂色蛤、海螺、日本蟳、黑鮶等明显增加。而且,褐牙鲆捕获量也不断增多,经常可以捕获单条2至3公斤的褐牙鲆,数量和重量均为近几年所罕见。
“通过投放人工鱼礁,在海底打造一条海洋生物链,随着海洋生物数量、种类的不断丰富,慢慢就形成了一个渔业资源宝库。”仲惟龙告诉记者,公司从事浅海人工鱼礁增养殖海参,底播增养殖魁蚶、虾夷贝等海珍品的生产,近几年的跟踪调查显示,已投礁区与未投礁海区相比,礁石投放区的渔获物中优质海珍品、鱼类的比例和规格明显提高。对人工鱼礁的长期跟踪监测显示,已有200多种恋礁型鱼类聚集在礁体周围,礁区周围海洋生物总量和生物种类均优于邻近海域,礁区附近海域生物资源得到有效恢复。
据海洋资源调查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秦皇岛市沿海鱼类品种达到42种,较2006年又增加了8种,每小时渔获量达到114公斤,其中皮皮虾、小黄鱼、海鲶鱼等鱼类为优势种,占资源总量的80%。
2016年,全市海洋牧场示范区合理回捕海参、螃蟹和贝类150万公斤,产值1.5亿元以上。
助力渔民转产转业,现代渔业转型升级
进入11月,气温开始下降,海参结束4个多月夏眠期起蛰觅食,这时是秋季海参捕捞的最佳时机,在大约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大量的海参被捞上岸。
11月底起,秦皇岛市海洋牧场增养殖有限公司开启集中的秋季海参捕捞作业,与此同时,公司的休闲渔业项目——海上人家也隔三差五地迎来一批游客租船到礁区钓鱼,垂钓的游客也多是收获满满。
据了解,该公司在开展水产养殖的同时,发展海上观光和休闲渔业,吸引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去享受垂钓、观光的乐趣,品尝现代生态修复技术带来的各种天然海珍品的美味。海洋牧场建设也促进了当地渔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水产养殖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海洋渔业资源枯竭,渔民纷纷上岸转行进入养殖业,杨明永凭借多年的打鱼经历在公司成立时就被聘任为船长,对于他来说,这是成功的个人转型。
“自己打鱼,要考虑成本投入,操心费力不说,出去一趟打不到东西就赔钱,现在的工作不仅稳定省心、收入有保障,待遇也不错。”比起自己打鱼,杨明永如今每年的收入要多出几万元。在公司里,和他一样,从事管理、苗种培育、海上看护、礁体制作及投放、采捕、休闲渔业服务、海产品深加工等各项工作的转产渔民有很多,和他倒班的另外两位船长也是渔民出身。
据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海洋牧场建成后,预计到2020年放流海参苗种3400万头,吸纳300余名渔民到示范区进行后续施工和日常管护,引导渔民开展增殖、看护和适当的采捕,为安置转产渔民、增加渔民收入提供途径,也为示范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据统计,截至2016年,秦皇岛市海洋牧场吸纳转产转业渔民近4000人。海洋牧场真正成为促进传统海洋捕捞业转型升级,带动就业,提高渔民生活水平的新载体和拉动有效投资的新引擎,创造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