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山村网

高原养蜂记

2018-12-19 19:45:28浏览:842评论:0 来源:山村网   
核心摘要:  青藏高原上养蜜蜂?人都缺氧,蜜蜂能活?  作为深度贫困地区,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木林县,就选择了这样一条路:发展蜂蜜

  青藏高原上养蜜蜂?人都缺氧,蜜蜂能活?

  作为深度贫困地区,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木林县,就选择了这样一条路:发展蜂蜜产业。那么,蜂蜜产业适合当地的情况和需求吗?当初怎么引入的?目前又办得咋样?记者进行了实地探访。

  环境恶劣,资源匮乏

  贫困户急需劳动技能

  地处雅鲁藏布江中上游的南木林县,位于日喀则市东北部。

  南木林县扶贫办副主任徐振春介绍说,这里绝大部分地区海拔都在3800米以上,地形山峦起伏、河谷密布,既是西藏重要的农牧业产区,也是脱贫攻坚核心区,现有建档立卡5189户2406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7.5%,深度贫困乡(镇)17个,深度贫困村(居)146个。2017年,全年实现脱贫1033户5664人,贫困发生率降低至21%。

  “这几年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但我们县整体上还处于深度贫困状态,依旧是西藏贫困程度最深的区域之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南木林显得更典型、更突出。”徐振春说,一直梗阻着南木林县脱贫之路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缺乏基础设施,一个是缺乏技能人才。

  “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的意愿不强,导致劳务输出大多是体力型的,而高收入的技能型较少。懂政策、用科技,能够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把握市场、开展经营的带头人,就更少了。”徐振春说,受不利的交通地理条件制约,南木林的产业发展规模集聚效应差,对企业吸引力不强,很难拴住心、留住人;“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部分贫困人口满足现状,“等、靠、要”思想更是脱贫路上的阻碍。

  “仁欧村是个典型。”徐振春介绍,该村农牧业、矿产等资源匮乏,2010年前,村办企业、集体经济的发展几乎为零;并且,该村又是典型的贫困户多、孤寡老人多、留守儿童多、病残人员多的“四多”村庄,2012年农牧民年平均收入不足2000元。“不过,如今的变化,大得很。”

  专家科普,干部带头

  农牧民从反对到参与

  大巴车开到海拔4100米的村口,就无法顺着水泥小路进村了。下车步行,一个个都爬得气喘吁吁,走几步,停一停。

  仁欧村,人均不到一亩地,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都很匮乏,畜牧业也不发达。村里这么穷,靠什么致富呢?“养蜂。”驻村工作队队长王文峰回答道。

  海拔这么高,人都缺氧,蜜蜂还能活蹦乱跳地产蜜?况且,南木林也没有搞养蜂产业的传统啊。

  “养蜂产业在西藏起步比较晚。过去,没有人工饲养蜜蜂,直到2004年,我们所才着手研究。这也是我目前主要的研究工作之一。”原来,王文峰还有一个身份:西藏自治区农科院农业所副所长。通过项目组多年的攻关,他们终于研究出了一整套高海拔地区西方蜜蜂饲养技术和中华蜜蜂改良技术。

  王文峰介绍,这套技术在乃东县、江孜县和波密县等区域进行过示范推广,后来随着西藏自治区农科院驻村点的布局,又推向了南木林。“扶贫,难就难在选准产业,以适应当地的情况。某些高大上的项目,只能吊高群众的胃口。养蜂,却投资少、见效快、有销路,村民都做得来。而且,南木林县跟江孜县的海拔、气候条件差不多,把握很大。”

  工作队甫一进驻,就开始筹划培训蜜蜂养殖技术。然而,不少农牧民竟连蜜蜂是啥都不清楚。

  王文峰直接把蜂箱搬到了空地上,让大伙直观地了解蜜蜂,结果更麻烦了。“这个‘虫子’像苍蝇似的,看着好恶心。”“飞来飞去的,蜇到人和牛羊咋办?”村民议论着。

  “我们长期从事农业新技术、新方法的示范推广工作,农牧民群众对新事物有所抵触,我们也已经见怪不怪。”面对大片的反对声,团队成员并不气馁。

  工作队队员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家家走访,耐心地介绍相关知识,村民们渐渐对蜜蜂和养蜂有了了解。时间一长,人们知道了蜜蜂一般不会蜇人和牲畜,顾虑便渐渐消除了。

  被“驱逐”出村子的蜂箱,又回到了村里。“这个蜜蜂,别看它嗡嗡飞的,其实一点也不可怕。”王文峰对站在远处观瞧的学员们说道。

  第一个愿意吃螃蟹的“大胆人”,是村支部书记尼玛石曲。“我是党员干部,我先试。养蜂好不好,试了才知道。”

  看到有干部带头,一直顶着贫困户帽子的巴桑也心动了。在跟家里人商量后,巴桑跟着村干部报了名。工作队首先对巴桑这些学员进行养殖技巧培训,再带学员到外地参观学习,同区内外的蜂农交流取经。

  工作队利用申请的科研项目和扶贫项目经费,给学员们分批购进了230群(箱)蜜蜂。通过手把手地教和实地观摩学习,首批培养的蜂农学员逐渐掌握了这门技术。养蜂第一年,大家就把投入的成本赚了回来。

  养殖生产,包装销售

  各环节提供工作岗位

  养蜂产业在南木林当地扎了根,迅速形成了一个养蜂基地,培养了一批养蜂人员。村里也热闹了起来。“来参观学习的,来买蜜的,有好多。”尼玛石曲说。

  “我在云南呢,这边暖和,还有花,蜜蜂不用越冬,冬天也能采蜜。”电话那头,已经靠着养蜂脱贫的巴桑得意地说,“运蜂车一年四季都不停。采下的蜜,一部分在当地卖,剩下的还能存下来,加工之后再销售出去。现在,一年产蜜5吨多,能挣10多万呢。”

  运蜂车也是宣传车,所到之处,有不少询问养蜂的声音。看到养蜂能快速致富,当地的年轻人对养蜂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培训班连续办了好几期,许多地方都抢着请团队成员和蜂农进行巡回讲座。热劲之下,南木林还成立了日喀则首家以蜜蜂养殖为主的农民合作社。

  如今,蜂蜜产品已成了南木林的特色农产品,带动着当地贫困户努力实现技能脱贫。养蜂产业上的养殖、生产、包装、销售等各个环节,都吸引了不少贫困户投身其中,44名贫困户实现了脱贫摘帽。像养蜂这样的项目,仅农科院驻村工作队就给南木林带来了52个,累计落实资金812.4万元。

  产业不能虚,标准不能低。为了带领群众选准致富路,经过遴选,273名像尼玛石曲这样的扶贫专干来到各个村镇,带领着贫困群众挖掘穷根子,找到药方子。146支驻村工作队也派驻到村里,几百个大大小小的项目都顺利地落户南木林的各个贫困村镇,给当地群众带来了更多的脱贫思路和致富项目。落地上马的项目,也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岗位。

  “现在,村里已经形成了养蜂、养牛、电焊、汽车修理、粮油加工等几个能给群众带来稳定收入的产业。村里的住宅区、产业区、商业区,都要请专业单位帮我们形成规划,开了春就准备一项一项地实施。”尼玛石曲盘算着。

(责任编辑:豆豆)
下一篇:

河北南皮:“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铺就绿色扶贫路

上一篇:

遵义绿色农产品进京招商逾百亿

  • 信息二维码

    手机看新闻

  • 分享到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xfptx@outlook.com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