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都在减少水稻种植面积,她却把水稻种向全国甚至国外;别人都说种水稻不赚钱,她一年种水稻赚了7000多万元。她叫马莲芳,是钟祥市一位新型职业农民。
种什么?选用优质原种稻
今年53岁的马莲芳是钟祥石牌镇马祠村人,曾在上海经销农产品,后返乡投身农业,注册湖北芳盛集团。“触动我大规模种植水稻,是一个偶然的机会。”马莲芳说,在钟祥,有一种“三颗寸”,洁白如玉,食之味美,为嘉靖皇帝贡米。
2010年7月的一天,在长滩镇长滩河边一农户家中,马莲芳偶然发现“三颗寸”水稻母体,她如获至宝。在中国食品保鲜专家韩永苗教授的指导下,应用现代国际领先的生物冷诱导育种技术+常规育种技术,经过两年多的艰苦探索,终于在2012年培育成功。该原种稻经省商检局检测为非转基因稻种,后被命名为“长寿谷”。记者看到,“长寿谷”米粒油光透明如玉,粒长达8.8毫米,比国内一般大米长2.2毫米。
2013年,马莲芳开始在钟祥长滩、长寿、石牌等乡镇与农民合作种植“长寿谷”原种稻,面积约2万亩。后扩大到上海、广东、山东、海南等地,总种植面积逾10万亩。
怎么种?轻资产股份合作制
种10万亩水稻,光土地流转就要上亿资金,钱从哪里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在田间找到答案。
锄草、培土、灌溉……7月16日,钟祥石牌镇横店村,村主任孙大国抡起锄头在地里干活,200亩稻谷长势喜人。“长寿谷用了快速冷冻种子技术,发芽率高,出苗整齐。”孙大国算账,7月底收割一季稻每亩纯收入1500多元,加上再生稻,全年可赚2000多元,200亩地就是40多万元。而隔壁地里种的是杂交水稻,每亩收入不到1000元。“种地最大的投入是土地费用和人工,我采取轻资产的股份合作制,解决了资金难题。”马莲芳说,具体为不流转土地,农民用土地入股合作种植,稻谷收购价为2元一斤,以亩产1100斤计算,农民保底收入为700斤,收入1400元。多收的400斤收入为800元,扣除500元生产成本后,结余300元参与二次分红(农民与公司为四六开),分红收入为120元。这样,农民种一季稻纯收入为1520元,加上11月初收割的再生稻收入,农民一亩地一年纯收入达2420元,高出种杂交水稻近一倍。
卖给谁?订单式销售走高端
收购价高于市场价一倍多,底气何来?“我们的成品大米香喷喷有嚼劲,品质高,一季稻米市场价15元到18元一斤,再生稻米28元到36元一斤,市场供不应求。”马莲芳说,自己种植的大米销售渠道主要是订单式销售,即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有固定经销商,采取会员制的方式进入千家万户,走高端路线。大米的消费群体主要为白领人士。
2017年,芳盛集团全国种植10万亩水稻,产量为2520万斤,比种杂交水稻下降了三分之一,但销售收入有3.78亿元,除开生产成本,纯利润为7560万元,并带动了5000多农户靠种水稻增收。
记者手记
种水稻赚钱的底气在哪里
□戴辉
记者在基层采访,听到的声音大多是“种水稻不赚钱”,但马莲芳却靠种稻谷赚了大钱,作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代表,她不仅为合作社增效,也帮5000多农民增收。一样的土地上,播撒不一样的种子,采用不一样的合作方式,走不同的销售渠道,效益大相径庭。
马莲芳种水稻赚钱,靠的是科技提升品质,增加有效供给,与此同时,推动农业二、三产业融合,拉长产业链条,其做法值得借鉴。实行轻资产股份制,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是马莲芳成功的另一个窍门,应该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民建立订单合同、入股分红等多样的利益联结方式,分享一二三产业融合释放的红利。只有多一些像马莲芳这样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