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在园艺学特色蔬菜生姜领域作出的突出贡献,屡获殊荣的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重庆文理学院特色植物研究院院长刘奕清教授当选“科学中国人2017年度人物”。 大学教授治好了“姜瘟病” 七月的重庆正是生姜收获的季节,刚刚从北京领奖归来的刘奕清立即赶赴永川区黄瓜山、五间镇查看1500亩姜田的收获情况。“生姜不耐涝,这段时间重庆多雨,就怕菜姜烂在地里。”刘奕清说,过去10多年来,他每周都要下姜田好几次,其中五间镇的实验田来得最多。 刘奕清是国家“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重庆市“十三五”规划园艺学重点学科带着头人,他与生姜结缘还要缘于2007年5月永川黄瓜山乡村旅游区出现的“姜瘟”现象。 永川区南大街黄瓜山村有着种植生姜的传统,是远近闻名的“姜乡”,黄瓜山生姜一直以来也以其脆嫩爽口而走俏市场。不过对于当地的姜农来说,最大的风险就是“姜瘟病”,生姜一旦染上此病,收成至少降低三成。当年,永川区科委和村委会看到辛苦种植的菜姜大面积腐烂,立即找到了文理学院刘奕清教授。 “为了解决姜瘟难题,我们团队去了荣昌、江津、潼南、梁平、丰都等地方考察、搜集资料。”刘奕清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研究,他们最终发现,由于生姜是无性繁殖多年生作物,在长期营养繁殖留种的过程中,体内会感染并积累多种病原物,从而导致种姜带菌率高、种性退化而引起大面积腐烂死亡。 了解到原因后,刘奕清带领团队对生姜病原物分子进行检测,在实验室里进行脱菌种姜的繁育。经过两年数千次实验,2008年成功培育出脱菌种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发现了菜姜的巨大经济价值,在当地相关部门的帮助下,他们开始向当地农户推广菜姜的种植技术。 新品种纯利润翻一番 2009年,刘奕清与企业家李洪海研究员合作,创办了重庆市天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永川区政府和重庆文理学院支持下建成了菜姜组培种苗科技成果转化基地。 刘奕清介绍说,脱毒种姜首先在实验室里进行组培,然后从实验室中转移到温室驯化炼苗,用无菌苗繁种技术代替传统“姜母”繁种,从而生产出的种姜带菌率由原来的35%降低至1%,恢复了母种优良特性,增强了抗病能力。科技人员现场指导农户种植,确保农户增产增收。 “以往每粒种姜种大约能长出1斤左右的菜姜,价格4元左右。”刘奕清告诉记者,经过改良的脱菌种姜可以长到1.5斤到2斤菜姜,产值增加到6元/窝。 按照目前市场价格,脱菌菜姜产地价格卖到8元/公斤,平均亩产4000公斤、亩销售收入3万元以上,种植户至少净赚1万多元。 “种了‘脱菌种姜’后我每亩地的纯利润比过去翻了一番!”永川姜农王天才笑着说,一棵传统的生姜种苗,可产出0.5公斤菜姜,价格为8元/公斤左右。从2011年开始,他开始试种“脱菌种姜”,同样是一棵种苗,则可产出0.75—1公斤菜姜,价格为12元/公斤左右,增收达到了200%。 超1.6万户农户增收致富 重庆市科委农村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脱菌种植的黄瓜山菜姜不仅成为黄瓜山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支柱,而且已在全市进行大规模种植推广。近5年,刘奕清及团队在巫溪、奉节、丰都、彭水、黔江、梁平、永川、潼 南、荣昌等地应用渝姜1号、渝姜2号及脱菌种姜技术。2018年,渝姜1号、渝姜2号被列入重庆市促进乡村振兴100个农业主导品种,已成为巫溪、奉节、彭水等国家级贫困县精准扶贫脱贫特色效益产业,正在粮经结构调整优化中发挥积极作用。 刘奕清及团队还制定了生姜地方标准4项,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出版专著教材3部,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00余篇;菜姜新品种在重庆、四川、贵州等地推广应用面积达90万亩,带动农户增收180亿元。团队间获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 “能帮助农户脱贫致富是我最开心的事。”刘奕清自豪地说,如今,他们的脱菌种姜在重庆多地得到应用推广,还有一部分出口到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培养科技示范户345户,带动从事种苗种植和开发的农户超过1.6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