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农商银行处于转型升级的初期阶段,运营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由于传统工作模式根深蒂固的影响,加上科技系统在软件和硬件上的相对滞后,导致运营档案管理从粗放式到精细化转化存在着较大的阻力。为此,针对目前运营档案的管理现状进行调研,旨在探索一种提升工作效率和精简运营档案管理的发展新模式。
运营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
运营档案管理是农商银行各项经营管理的重要环节,建立规范的、精细化的运营档案管理模式对于提升农商银行的经营效益、防范各类经营风险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从运营管理和服务质量上来看,长期有效的业务全流程管理和配套的质量控制机制存在欠缺,造成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业务办理周期长,还造成农商银行内控机制减弱、部门合作不协调等系列问题,业务操作和管理目标极易发生冲突,引发一系列风险。因此,在目前市场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必须重新梳理或建立清晰明确的运营档案管理流程及相关制度,从过去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彻底转变为精细化经营管理模式。
运营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运营档案管理工作不够重视
也许是因为体制或是其他的原因,运营档案管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被人重视。上至领导,下至负责档案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都认为档案管理不过是“抄抄写写,做好管理工作即可”,同时做好保密等工作,不外泄,就是档案管理工作的最高层次。这样的思想一方面是由于档案管理人员的思想水平不高所导致的,另一方面是由于档案管理工作不能给单位创造明显的、大量的经济效益,导致了单位内形成了一种“自顶向下”的轻视档案管理工作的思想。
(二)档案管理工作硬件设施不健全
运营档案管理的主要工作是将许许多多的运营档案信息进行汇总、编辑以及整理,最终形成有层次的档案材料,而传统的运营档案管理工作已经严重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如此巨大的工作量的符合,然而信息技术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缺点,但是现实情况却是缺少运营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设施,而且没有足够的资金以及技术来发展这些硬件设施。一些网点甚至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室,即使有,档案管理室的基本硬件条件都很差,甚至不具备基本的防潮、防火等“六防”条件。
(三)档案管理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在分析了多家商业银行的运营档案管理从业人员的组成结构等具体数据之后,笔者发现从事运营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普遍都偏低。一方面是由于运营档案管理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年限较长,持续学习能力以及吸收知识能力早已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另一方面由于体制的原因,得不到精进业务能力的渠道,不能够熟练地应用现代化技术来管理档案,造成了运营档案管理工作的严重滞后,客观上也拖慢了单位内其他工作的进度。
推进运营档案精细化管理的建议
(一)加强对运营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及支持力度
从这一角度来看,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单位内部加强对运营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且要自上而下,一级一级地向下传递,加强对这一工作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要加强对运营档案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客观上为运营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创造出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及配套设施的建设
在运营档案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便是运营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设施,如果硬件设施跟不上,那么其他的一切都是空谈。因此,加强对运营档案管理工作的硬件设施的建设便成了档案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要积极引进相应的科学技术以及相应硬件设施的引进,加快自动化免填单服务,减少人力财力的投入。例如,引进自助柜员机,客户完成自助填单后,系统将信息自动传输给柜员,优化凭证信息采集模式,实现客户在排队等候时完成信息采集,不仅缩短客户业务办理时间,提高业务办理效率,还能避免运营档案的繁杂管理。
(三)加强对从业人员业务能力的培训
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要注重对“新鲜血液”的传输,促进运营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最终促进各项工作效率的提高;二是要注重对已经在岗的运营档案管理从业人员进行业务的“再培训”,增强管理水平,提升综合素质。通过两方面的互补方能极大地促进单位内运营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
运营档案管理对金融企业来说,异常重要也异常艰辛,在这一条道路上,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人“开垦”,需要无数的“先行者”进行不断地试炼。总的来说,需要多方面的不断努力,既要通过制度手段来提高对运营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也得从主观上,运营档案管理工作的从业人员摒弃松懈观念,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向上、热情饱满的态度来对待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将工作做好,才能为促进单位内的运营档案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山西高平农商银行 冯伟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