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在选装无花果。
上万亩无花果即将交还农户 农户却不愿接手
农报眼
2011年底,威远在新店镇石坪村开始以BOT模式发展无花果1200余亩,经营期为5年。第一年政府补助业主土地流转金的100%,第二年补80%,第三年补60%,以后由业主全额负担。这一模式的推行,迅速吸引了多家公司集中连片发展无花果1万多亩,覆盖20个村,从业农民达8万多人,两年时间无花果就发展到3万多亩,2016年年产量突破3万吨。
威远县无花果核桃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李金平介绍,除石坪村以BOT模式发展1200余亩以外,2012年底BOT再发展6000多亩,2013年发展4000余亩,目前威远约11800亩无花果采取BOT模式,近两年合同到期后都将交还农户。
BOT模式下,目前石坪村1200余亩无花果已经交还给农户。对于到手的果树,当地农户如何谋发展?记者近日进行了调查。
走访
到期交还有些农户不愿接手
业主5年经营期陆续到期后,要把无花果树和地交还给部分农户时,却并不那么顺利。
“如果散户种植2亩无花果,每年能收益万把元,还是不错的。”威远县向家岭无花果种植农民专合社负责人刘永发认为,“种植和管护无花果并不复杂,虽然亩产高达4000-5000斤,但是采摘期长,成熟后农户可以自己慢慢采摘,不用另外请工人。”
既然有赚头又不费工,为何不少家庭不愿意接手呢?“有的家庭只有妇女和老人留守,并没有什么劳动力,管护无花果就十分困难。”刘永发认为,“另外,从农户的角度看,交还的无花果再包给业主,每亩有300-500元土地流转费,还可以在基地务工,收入很稳当。如果自己经营,还是有种植风险和市场风险。”
石坪村15组村民徐跃贵认为,石坪村大部分青壮年都外出打工,在家的劳动力几乎都是老人和妇女,特别家里只有七八十岁老人留守的这部分家庭,对于交还的无花果更是无心管理。
刘永发透露,为了威远无花果的持续发展,去年业主又从交还给石坪村的1200余亩无花果中回包了500亩,但回包其实并不能为业主带来太大好处:首先要支付500元/亩的土地流转费,其次还要请工人来分片管理,每年需再支付300元/亩的管理费,经营压力更大了。
回应
出台新政
业主农户都吃定心丸
业主要交还,农民无力接收,威远的无花果产业发展面临新问题。威远县委、县政府经过调查研究探讨后,在去年12月出台了“关于巩固提升无花果产业发展水平的实施意见”,采取了系列新的办法和措施。
鼓励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返乡创业人员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适度规模转包、分包经营。农业BOT经营正常到期后,给予承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每年每亩300元的管护费补助,补助期限3年。引导保险公司对无花果种植业主进行政策性保险,县财政补助每亩每年45元,帮助经营者提高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
“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转包、分包,一方面可以避免农户单打独斗,另一方面可以缓解农村劳动力缺乏的困境。”威远县农林局造林站站长蒋东安指出,鼓励政策和措施出台,让农民和业主有了发展信心。
金四方公司以BOT模式发展了2800多亩,新政策出台后,公司将到期的1000多亩顺利交还给了农户或经营大户。该公司董事长游勇说:“有县委、县政府继续扶持,为我们分担风险,我们又有了新动力。如果这些无花果经管不落实,‘中国无花果之乡’这块牌子势必难保。”
BOT移交后,散户经营的无花果应如何引导发展呢?“石坪村15组交还给农户的无花果总共有50多亩,其中有近30亩仍留在农户自己手里。如果种植大户做好技术帮扶,加工企业做好回收,这些散户就能顺利发展起来。”徐跃贵说。
向义镇四方村的胡玉容对业主退还的3亩无花果一点不着急,她前几年在公司学会了管理无花果,现在公司还与她签订了购销合同,所产的无花果,公司以每斤两元的最低价包收。她说:“只要无花果不愁卖,就解决了大问题。”
名词解释
BOT,意为“建设-经营-转让”,农业BOT即由龙头企业或专合社自己融资来流转、设计、建设项目,政府给予适当补助扶持,期满后建设方将项目所有权或经营权交还原主。(特约通讯员 唐兆权 本报记者 刘佳 文/图)